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观察不同监测麻醉管理(Monitored anesthesia care,MAC)用于甲状腺手术的效果。
方法:
1、所有患者术前常规禁食、禁水8h,入室后小流量吸氧(2L/min),并建立静脉通道,按10ml/kg输注加温的乳酸林格氏液。病人平卧5min后监测和记录无创血压(MAP)、心率(HR)、心电图(ECG)、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
2、根据病人监测麻醉管理的不同用药情况,将所有病人随机分为四组,A组13例,在病人皮肤消毒时静注生理盐水2ml;B组15例,在病人皮肤消毒时给与哌替啶50mg静注,25mg肌注;C组15例,在病人皮肤消毒时依续静注咪唑安定0.03mg/kg+氯胺酮0.5mg/kg(氯胺酮缓慢静推t>1min);D组15例,在病人皮肤消毒时依续静注咪唑安定0.03 mg/kg+氯胺酮0.2mg/kg(氯胺酮缓慢静推t>1min),而后氯胺酮以3μg/kg/min的速度持续泵控。
3、观察病人入室吸氧5min后和给药5min后的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病人给药前、给药后、切皮、分离甲状腺上级和缝皮时四组病人的血压和心率的变化;采用脸谱评分法结合数字疼痛分级法(NRS法)在切皮、分离甲状腺上级和缝皮三个时点对病人进行痛觉评分;按改良的OAA/S镇静评分标准[2]估计病人镇静水平;观察围手术期间病人的不良反应,是否有精神症状,躁动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和呼吸抑制(SpO2≤90%或呼吸<8次/分)等情况发生及发生程度。
实验结果:
1、四组病人在年龄、性别、体重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
2、四组病人入室吸氧5min后和给药5min后的SpO2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四组病人术中OAA/S镇静评分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
3、四组间病人入室、给药后、切皮、分离甲状腺上级和缝皮时HR组间比较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四组间在病人入室、给药后、切皮、和缝皮时MAP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在分离甲状腺上级的时点上A组的MAP高于B、C、D三组,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D组的MAP高于B、C两组,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B、C组的MAP组间比较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
4、四组病人切皮时的痛觉评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分离甲状腺上级和缝皮时与A组比较,B、C、D三组痛觉评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B、C、D三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5、在围术期A组恶心呕吐2例;B组围术期发生恶心呕吐7例,以及一例心动过缓并伴有呼吸抑制,给与暂停手术,面罩吸氧,五分钟后好转,继续手术。C组发生一过性OAA/S<2有3例,恶心呕吐1例;D组发生一过性OAA/S<2有1例,恶心呕吐2例。四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如下:B(53.3%)>C(26.7%)>D(20%)>A(15.4%)。
结论:
在本研究比较的四组中,咪唑安定0.03 mg/kg+氯胺酮0.5mg/kg单次静注组以辅助镇痛效果良好,且对循环影响小,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等优点被认为是较好的监测麻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