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标记技术在绵羊多胎性状鉴定中的应用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eye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主要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杜泊绵羊与多胎绵羊品种湖羊、小尾寒羊的杂交后代进行选育。选择控制绵羊高繁殖力的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ⅠB基因(BMPR-ⅠB)作为一种候选基因,来评价杂交绵羊的繁殖性能。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BMPR-ⅠB基因在杜泊绵羊、湖羊、小尾寒羊及杜泊×湖羊杂交羊、杜泊×小尾寒羊杂交羊群体中的多态性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杜泊绵羊中只存在一种基因型(++);在湖羊和小尾寒羊中检测到两种基因型(BB和B+),湖羊BB和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909和0.091,小尾寒羊BB和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563和0.437;在杜泊×湖羊和杜泊×小尾寒羊杂交绵羊中发现两种基因型(B+和++),杜泊×湖羊杂交羊B+和++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833和0.167,杜泊×小尾寒羊杂交羊B+和++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786和0.214。BMPR-ⅠB基因在两种杂交绵羊中以B+基因型为主。经统计分析,杜泊×湖羊杂交羊和杜泊×小尾寒羊杂交羊基因型频率差异不显著(P>0.05),杜泊绵羊与杜泊×湖羊杂交羊、杜泊×小尾寒羊杂交羊基因型频率差异极显著(P<0.01),这说明通过杜泊绵羊与多胎绵羊品种湖羊和小尾寒羊杂交后,杂交后代羊群的繁殖性能遗传性状得到有效的改善,湖羊和小尾寒羊的多胎性能够通过杂交很好地传给后代。BMPR-ⅠB分子标记可以用于对绵羊产羔数的辅助选择,作为一种新颖的辅助技术用于杜泊绵羊与湖羊或小尾寒羊杂交后代的选育。为鉴定和选育出具有高繁殖性能的优质肉用型杜泊×湖羊和杜泊×小尾寒羊杂交新品系(种)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其他文献
豆渣作为豆制品加工的副产物,因为其口感粗糙和豆腥味很难被用作食品或食品原料。为改善其口感和营养价值,尝试了利用食用菌对其进行固态发酵。本研究以豆渣为主要原料,分别利用
轮状病毒(Rotavirus,RV)为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已被确认为是引起全世界婴幼儿急性胃肠炎最常见的病因。在成人中,轮状病毒同样也会引起急性腹泻,其中成人腹泻轮状病毒(ADR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