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中医辨证治疗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中医药辨证治疗对癌因性疲乏患者的临床疗效,通过中医辨证治疗对癌因性疲乏患者的疲乏程度、生活质量、临床症候等方面的影响,以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本研究采取随机对照实验,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的癌因性疲乏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辨证予西医对症支持治疗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对照组予西医对症支持治疗。所有内服中药处方均由肿瘤科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辨证分析拟定,服用方法为水煎服/水冲服,一日3次,14天为一个疗程,共观察1个疗程。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Piper疲乏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KPS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变化,并对用药安全性进行监测,以此评价中医辨证治疗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疗效。
结果:(1)疲乏评分比较:①治疗前两组患者总疲乏程度、行为维度、情感维度、感知维度、认知维度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治疗后两组情感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疲乏程度、行为维度、感知维度、认知维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为实验组低于对照组;③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总疲乏程度、行为维度、情感维度、感知维度、认知维度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生活质量评分比较:①治疗前两组患者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及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治疗后角色、情绪、认知功能及总体健康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③对照组躯体、社会功能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躯体、社会治疗后高于治疗前(P<0.05);④两组社会功能治疗前后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中医症状评分比较:①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实验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O.05);③两组治疗后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西医对症支持治疗对癌因性疲乏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而在西医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中药内服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疲乏程度,减轻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中医药可以在癌因性疲乏治疗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实用、有效、灵活的特点,展现出优势与前景,有在临床治疗上推广应用的价值。
2.龙膏治疗肝肾阴虚型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对比服用龙膏前后的相应指标以客观评价龙膏对肝肾阴虚型癌因性疲乏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实验,收集2016年1月-2018年6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及门诊的癌因性疲乏患者160例,其中观察组为服用龙膏患组,共100例;对照组为未服用龙膏患组,共60例,中医证型均为肝肾阴虚型,实验期间均未使用具有相同功效的其他中药制剂。龙膏,由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膏方熬制室提供,服用方法:早晚各一次,每次39,一个疗程30天,共观察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iper疲乏量表评分、中医症状评分、KPS评分变化,并比较两组安全指标的变化,以此评价龙膏对肝肾阴虚型癌因性疲乏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1)疲乏评分比较:①治疗前总疲乏程度及行为维度、情感维度、感知维度、认知维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治疗后总疲乏程度及各维度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③治疗后观察组总疲乏程度级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中医症状评分比较:①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③两组治疗后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体力状况比较:①治疗前,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治疗后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龙膏可减轻肝肾阴虚型癌因性疲乏患者的疲乏程度,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生存状况,且用药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3.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用药特点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分析中医药治疗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用药特点。
方法:收集整理中医干预癌因性疲乏网络数据库文献资料,并使用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对中医药干预癌因性疲乏的药物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干预癌因性疲乏的主要药物,得出中医药治疗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用药特点。
结果:(1)共纳入37项研究,包括102组方剂。
(2)通过数据分析,确定药物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药物是白术、茯苓、甘草、黄芪、陈皮。
(3)应用关联规则挖掘方法,使用频次前五位药对是“白术、茯苓”,“白术、甘草”,“黄芪、白术”,“陈皮、白术”,“甘草、茯苓”。
(4)通过药物之间关联规则分析,提取核心组成药物10组,新处方5组。
结论:中医治疗癌因性疲乏,用药以补气药为主,在此基础上辨证加用养阴,温阳,补血,健脾,益肾等以补益为主要功效的药物;或佐少量行气化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物,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中医药干预化疗所致癌因性疲乏患者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不同中医药方法干预化疗所致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疗效。
方法:筛选CNKI、万方、维普、Cochrane图书馆、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近5年数据库中中医药干预CRF的临床研究进行系统评价。以RevMan5.3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疲乏程度,生活质量,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等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并进行敏感性分析。
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文献18篇,治疗组均以中医药为质量措施,以评价中医药干预化疗后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疗效。
(2)根据文献分以评估结果,18篇文献整体质量较高,但存在较大的实施偏倚,测量偏倚可能。
(3)①疲乏程度分析结果显示二组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OR=3.07,95%CI(2.27,4.14),P<0.00001]。②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分析显示[OR=3.41,95%CI(1.96,5.93),P<0.0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③治疗疗效的比较,分析显示[OR=4.61,95%CI(3.27,6.50),P=0.76],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④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分析结果显示[OR=0.45,95%CI=(0.35,0.57),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敏感性分析,各项评价指标转化前后差异较小,未见本质性改变,说明纳入分析的研究结果较稳定,可靠性高。
结论:中医药治疗可有效改善化疗所致癌因性疲乏患者的疲乏程度,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可增强化疗治疗效果,减轻毒副反应,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中医药对化疗所致癌因性疲乏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对比中医和苗医理论对癌因性疲乏的指导作用
目的:从中医理论和苗医理论对治疗癌因性疲乏的指导作用作对比论述,旨在指导临床实践,拓展癌因性疲乏的治疗、研究思路,充分发挥苗医在疾病治疗中优势。
方法:通过对中医药及苗族医药干预癌因性疲乏相关文献的阅读分析和整理,从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等方面对比探讨中医理论和苗医理论对癌因性疲乏的认识。
结果:(1)病名探讨,根据癌因性疲乏的疾病特点,中医将其归属于“虚劳”的范畴;苗医则可将其归属于“蒋宾沃”或“抓宾枪蒙”范畴。
(2)中医认为虚劳的发生可因虚致劳,也可因病致劳;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与脏腑及气、血、阴、阳虚损有关,且阴虚、阳虚为根本。苗医认为引起疾病的原因主要包括内损和外因,水、气、血异常,交环两亏,均可导致虚损疾病的发生,并将“毒”和“乱”归为引起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3)中医根据本病特点,将其分为气血阴阳亏虚、脏腑亏虚、虚实夹杂等三大类型,治疗以益气养血,滋阴壮阳,补益肺、脾、肾三脏等为主,或在补虚的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药。苗医在治疗上气虚以补气养血,滋肝补肾为主;血虚以补气养血,养阴益气为主。冷病血虚劳伤,治疗以补肝益肾,补养气血为主;热病胃肠虚弱劳伤,治疗以健脾和胃,益气补血为主;热经肺虚劳伤,治疗以补肾润肺为主;冷经肾虚劳伤,治疗滋肝益肾,补益气血为主。
(4)中医强调“治未病”,调摄精神、加强锻炼、顺应自然,起居有常,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是提高正邪抗病能力等方法。苗医防病三大法宝:“辟毒制乱”,“膺食制馕”,“以动制静”,提倡多参加劳动,生活有规律,不暴饮暴食,起居有常,强身健体,预防疾病。
结论:中医理论和苗医理论在癌因性疲乏的认识和治疗上各具特色,在指导本病的治疗和科研方面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中医辨证治疗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中医药辨证治疗对癌因性疲乏患者的临床疗效,通过中医辨证治疗对癌因性疲乏患者的疲乏程度、生活质量、临床症候等方面的影响,以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本研究采取随机对照实验,收集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的癌因性疲乏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辨证予西医对症支持治疗联合中药内服治疗,对照组予西医对症支持治疗。所有内服中药处方均由肿瘤科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辨证分析拟定,服用方法为水煎服/水冲服,一日3次,14天为一个疗程,共观察1个疗程。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Piper疲乏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KPS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变化,并对用药安全性进行监测,以此评价中医辨证治疗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疗效。
结果:(1)疲乏评分比较:①治疗前两组患者总疲乏程度、行为维度、情感维度、感知维度、认知维度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治疗后两组情感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疲乏程度、行为维度、感知维度、认知维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为实验组低于对照组;③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总疲乏程度、行为维度、情感维度、感知维度、认知维度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生活质量评分比较:①治疗前两组患者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及总体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治疗后角色、情绪、认知功能及总体健康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③对照组躯体、社会功能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躯体、社会治疗后高于治疗前(P<0.05);④两组社会功能治疗前后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中医症状评分比较:①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实验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O.05);③两组治疗后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西医对症支持治疗对癌因性疲乏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而在西医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中药内服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疲乏程度,减轻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中医药可以在癌因性疲乏治疗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实用、有效、灵活的特点,展现出优势与前景,有在临床治疗上推广应用的价值。
2.龙膏治疗肝肾阴虚型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通过对比服用龙膏前后的相应指标以客观评价龙膏对肝肾阴虚型癌因性疲乏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实验,收集2016年1月-2018年6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及门诊的癌因性疲乏患者160例,其中观察组为服用龙膏患组,共100例;对照组为未服用龙膏患组,共60例,中医证型均为肝肾阴虚型,实验期间均未使用具有相同功效的其他中药制剂。龙膏,由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膏方熬制室提供,服用方法:早晚各一次,每次39,一个疗程30天,共观察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iper疲乏量表评分、中医症状评分、KPS评分变化,并比较两组安全指标的变化,以此评价龙膏对肝肾阴虚型癌因性疲乏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1)疲乏评分比较:①治疗前总疲乏程度及行为维度、情感维度、感知维度、认知维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治疗后总疲乏程度及各维度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③治疗后观察组总疲乏程度级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中医症状评分比较:①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③两组治疗后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体力状况比较:①治疗前,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治疗后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观察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龙膏可减轻肝肾阴虚型癌因性疲乏患者的疲乏程度,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生存状况,且用药安全,值得推广应用。
3.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用药特点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分析中医药治疗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用药特点。
方法:收集整理中医干预癌因性疲乏网络数据库文献资料,并使用中医医案知识服务与共享系统对中医药干预癌因性疲乏的药物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干预癌因性疲乏的主要药物,得出中医药治疗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用药特点。
结果:(1)共纳入37项研究,包括102组方剂。
(2)通过数据分析,确定药物使用频次,排名前5位的药物是白术、茯苓、甘草、黄芪、陈皮。
(3)应用关联规则挖掘方法,使用频次前五位药对是“白术、茯苓”,“白术、甘草”,“黄芪、白术”,“陈皮、白术”,“甘草、茯苓”。
(4)通过药物之间关联规则分析,提取核心组成药物10组,新处方5组。
结论:中医治疗癌因性疲乏,用药以补气药为主,在此基础上辨证加用养阴,温阳,补血,健脾,益肾等以补益为主要功效的药物;或佐少量行气化痰,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物,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中医药干预化疗所致癌因性疲乏患者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不同中医药方法干预化疗所致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疗效。
方法:筛选CNKI、万方、维普、Cochrane图书馆、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近5年数据库中中医药干预CRF的临床研究进行系统评价。以RevMan5.3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疲乏程度,生活质量,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等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并进行敏感性分析。
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文献18篇,治疗组均以中医药为质量措施,以评价中医药干预化疗后癌因性疲乏的临床疗效。
(2)根据文献分以评估结果,18篇文献整体质量较高,但存在较大的实施偏倚,测量偏倚可能。
(3)①疲乏程度分析结果显示二组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OR=3.07,95%CI(2.27,4.14),P<0.00001]。②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分析显示[OR=3.41,95%CI(1.96,5.93),P<0.0001],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③治疗疗效的比较,分析显示[OR=4.61,95%CI(3.27,6.50),P=0.76],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④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分析结果显示[OR=0.45,95%CI=(0.35,0.57),P<0.0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敏感性分析,各项评价指标转化前后差异较小,未见本质性改变,说明纳入分析的研究结果较稳定,可靠性高。
结论:中医药治疗可有效改善化疗所致癌因性疲乏患者的疲乏程度,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联合化疗治疗可增强化疗治疗效果,减轻毒副反应,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中医药对化疗所致癌因性疲乏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对比中医和苗医理论对癌因性疲乏的指导作用
目的:从中医理论和苗医理论对治疗癌因性疲乏的指导作用作对比论述,旨在指导临床实践,拓展癌因性疲乏的治疗、研究思路,充分发挥苗医在疾病治疗中优势。
方法:通过对中医药及苗族医药干预癌因性疲乏相关文献的阅读分析和整理,从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等方面对比探讨中医理论和苗医理论对癌因性疲乏的认识。
结果:(1)病名探讨,根据癌因性疲乏的疾病特点,中医将其归属于“虚劳”的范畴;苗医则可将其归属于“蒋宾沃”或“抓宾枪蒙”范畴。
(2)中医认为虚劳的发生可因虚致劳,也可因病致劳;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医药之因。与脏腑及气、血、阴、阳虚损有关,且阴虚、阳虚为根本。苗医认为引起疾病的原因主要包括内损和外因,水、气、血异常,交环两亏,均可导致虚损疾病的发生,并将“毒”和“乱”归为引起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3)中医根据本病特点,将其分为气血阴阳亏虚、脏腑亏虚、虚实夹杂等三大类型,治疗以益气养血,滋阴壮阳,补益肺、脾、肾三脏等为主,或在补虚的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药。苗医在治疗上气虚以补气养血,滋肝补肾为主;血虚以补气养血,养阴益气为主。冷病血虚劳伤,治疗以补肝益肾,补养气血为主;热病胃肠虚弱劳伤,治疗以健脾和胃,益气补血为主;热经肺虚劳伤,治疗以补肾润肺为主;冷经肾虚劳伤,治疗滋肝益肾,补益气血为主。
(4)中医强调“治未病”,调摄精神、加强锻炼、顺应自然,起居有常,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是提高正邪抗病能力等方法。苗医防病三大法宝:“辟毒制乱”,“膺食制馕”,“以动制静”,提倡多参加劳动,生活有规律,不暴饮暴食,起居有常,强身健体,预防疾病。
结论:中医理论和苗医理论在癌因性疲乏的认识和治疗上各具特色,在指导本病的治疗和科研方面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