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采集吉林省某两市2014-2016年空气污染和人群健康相关资料,对吉林省重点地区空气污染对人群的健康效应进行分析,评估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风险,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保护公众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吉林省空气常规监测情况,选择环境空气污染较重的A市作为本研究的污染区,设置A1、A2两个监测点,选择环境空气污染较轻的B市作为本研究的对照区,设置B1、B2两个监测点;在各监测点进行空气污染物PM2.5采样,并对所采集的样本进行成分分析;通过对2014-2016年环保、气象、死因、急救接诊、医院门诊等资料的收集和PM2.5成分的检测,综合分析空气污染特征及其对人群健康影响情况;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检验,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用均数、标准差等描述,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进行生态学比对,采用Person相关分析进行相关性检验,对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用中位数和百分位数来描述,采用秩和检验进行比对,选用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相关性检验,分类变量采用频数和百分数来描述,利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生态学比对,采用R软件进行时间序列分析(GLM),分析空气污染物对健康结局造成的风险。结果:1.空气污染特征:A、B两市空气中PM2.5、PM10、SO2、NO2的变化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2014-2016年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时间及季节变化规律,冬春季节较高,夏秋季节较低;PM2.5、PM10、SO2、NO2四种污染物年均浓度A市高于B市。2.PM2.5成分构成:PM2.5成分当中,阴阳离子占比重最大,超过20%,其次为金属成分,多环芳烃最低;12种金属元素中铝、铅、锰、砷等占绝大部分(>90%),其中铝含量最高,超过60%;4种阴阳离子(SO42-、NH4+、Cl-、NO3-)成分含量较为均衡,比重相差不大,其中A市硫酸盐离子(SO42-)比重最大,为37.24%,B市铵盐离子(NH4+)比重最大,占29.50%;16种多环芳烃成分中,A市比重占前5位的由高到低分别为:荧蒽(13.43%)、萘(12.08%)、苯并[b]荧蒽(10.30%)、芘(9.48%)、苯并[g,h,i]苝(7.96%);B市比重占前5位的由高到低分别为:芘(11.19%)、荧蒽(10.31%)、茐(10.25%)、苯并[a]芘(7.49%)、萘(7.47%)。3.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颗粒物及NO2能够增加人群的超额死亡风险,污染物造成的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高于总死亡风险,气态污染物NO2的暴露-反应关系系数高于颗粒污染物;SO2、NO2可增加人群急救风险,超额急救风险分别增加0.387%、0.541%,且该影响不存在滞后效应,其较其他污染物所造成的健康影响更加直接且短暂;NO2可增加人群就诊风险,超额就诊风险在1.285%-2.351%之间,且同时存在即时和滞后效应;SO2可增加儿童就诊风险,超额就诊风险在0.707%-1.159%之间,且同时存在即时和滞后效应。结论:1.A、B两市空气中PM2.5、PM10、SO2、NO2年均浓度A市显著高于B市,但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冬春季节较高,夏秋季节较低。2.PM2.5所检测的成分构成当中,12种金属元素中铝、铅、锰、砷等占>90%以上;4种阴阳离子(SO42-、NH4+、Cl-、NO3-)成分含量较为均衡;16种多环芳烃成分中,荧蒽、萘、苯并[b]荧蒽、芘、苯并[g,h,i]苝、茐、苯并[a]芘含量较高;PM2.5的组成成分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构成不同,且正在不断发生转变。3.颗粒物及NO2能够增加人群的超额死亡风险,造成的循环系统疾病死亡风险高于总死亡风险,气态污染物NO2的暴露-反应关系系数高于颗粒污染物;SO2、NO2可增加人群急救风险;NO2可增加人群就诊风险;SO2可增加儿童就诊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