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aTiVCr高熵合金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flytekmi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发受控热核聚变能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钨具有许多优异的核性能,是核聚变装置中最有前途的面向等离子体第一壁材料。但钨在受到高温等离子体轰击时,易发生晶体结构改变。同时由于辐照效应会导致钨发生硬化、脆化以及化学腐蚀,影响了钨在核聚变第一壁结构材料中的应用。近年来研究发现钨系高熵合金除了具备独特的高熵合金效应外,还具有良好的抗辐照性能,并且与钨基材之间有着很好的结合性,将其作为涂层材料应用在钨基材料表面,有望提高钨基材料的表面力学性能,改善其抗辐照性能。本文以粉末冶金技术制备的WTaTiVCr合金靶材作为源极,应用双辉等离子体表面合金化技术,在纯钨表面制备复合WTaTiVCr高熵合金层。应用扫描电镜及其附带能谱仪、X射线衍射技术(XRD)等对复合WTaTiVCr高熵合金层的成分分布及其形成机理、表面与截面形貌、物相形成等进行了分析。采用显微硬度计、往复式摩擦磨损试验机对WTaTiVCr高熵合金层表面力学性能、耐磨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电化学工作站对合金层在酸性溶液中的抗腐蚀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双辉技术在钨表面制备的WTaTiVCr高熵合金层为由表面的沉积层和其下的扩散层组成的复合改性层。其中试样表面由于等离子体轰击,形貌凹凸不平,较为粗糙,且有部分孔洞生成。其表面沉积层区域成分的EDS面扫描结果为W0.64Ta0.12Ti0.08V0.09Cr0.08。通过观察合金层截面,发现其沉积层形貌主要为柱状晶结构,厚度区间为50μm–80μm。其截面扩散层区域成分的EDS面扫描结果为W0.38Ta0.14Ti0.2V0.2Cr0.08。(2)XRD衍射分析表明得到的WTaTiVCr高熵合金层表面均为单相bcc结构,其中在高温渗金属温度下得到的合金层,其主衍射峰强变低、且有右移倾向,说明在更高温度下其物相有向非晶转化的趋势。(3)经过渗金属处理的试样,其硬度比基体提高了两倍多,在1150℃下制备的试样硬度最高,达到1400 HV0.1。说明在这个温度下制备的试样其固溶效果最为明显,因此其硬度提升最大。试样截面硬度分布可看出沉积层区域的硬度最高,随着接近基体区域,其硬度逐渐下降。这主要由于其表面沉积层区域含有更多的硬质元素W和Ta,这两种元素易形成硬度更高的固溶体。(4)双辉渗金属处理制备的WTaTiVCr高熵合金层,其耐磨性能相比基材出现下降。其中1150℃温度下制备的WTaTiVCr合金层平均摩擦系数为0.447,磨损率为3.43×10-14 m3/N·m;1050℃温度下制备的WTaTiVCr合金层平均摩擦系数为0.481,磨损率为3.84×10-14 m3/N·m;纯钨平均摩擦系数为0.332,磨损率为1.95×10-14m3/N·m。经过双辉技术处理过的试样其耐磨性能下降主要由其表面较高的粗糙度所导致,以及摩擦过程中所产生的硬质磨屑加剧了磨损所导致的。同时在高温下得到的试样尽管其表面粗糙度更大,但其硬质元素之间固溶效果更好,硬度更高,从而耐磨性相对低温下制备得到的渗层也要更好。(5)应用双辉技术处理制备得到的WTaTiVCr合金层具有良好的耐蚀性能。在1050℃与1150℃工作温度下得到的WTaTiVCr高熵合金层试样的腐蚀速率分别为4.84×10-3 g/m2·h与6.47×10-4 g/m2·h,相比于纯钨腐蚀速率4.3×10-2 g/m2·h,提高了1-2个数量级。耐蚀性能的改善与合金层中Ti与Cr元素在腐蚀过程中生成的耐蚀性钝化膜有密切的关系。(6)应用SRIM软件对WTaTiVCr高熵合金与纯钨进行了氢离子辐照下的模拟,结果表明在50 ke V能量H+辐照下,在纯钨中氢离子注入深度远大于在WTaTiVCr合金中的注入深度,在纯钨中产生缺陷的位置也比在WTaTiVCr合金中更深更远。同时每注入一个氢离子,在纯钨中即可产生8个反冲原子,而在WTaTiVCr合金中仅产生2个反冲原子。说明WTaTiVCr合金抗辐照损伤能力要高于纯钨。(7)对WTaTiVCr高熵合金中能量损失与产生缺陷进行分析发现:氢离子碰撞W与Ta元素产生的反冲原子数最少,造成的损伤数最低,其能量损耗占比也并不高;而Ti、Cr以及V元素正好与之相反,氢离子与其碰撞时,会产生较多的缺陷。这主要与元素自身的离位能相关。离位能越低,越容易产生反冲原子,形成更多的辐照缺陷,损耗更多的能量。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遥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遥感图像变化检测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在了气象、土地、农林业、地质、海洋、环境灾害等诸多行业和领域之中,因此如何更快速、高效以及准确地检测特定区域内的变化情况,对其进行分析和判断区域变化以便预测未来某些可能会出现的变化情况具备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由于遥感卫星成像原理的固有限制,中高分辨率传感器的重复观测频次较低,影像数量较少,区域影像缺失或质量问题严重制约了变化检测精
非平庸拓扑边缘态因其对材料的局部缺陷和无序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因而,在自旋电子学和量子计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其中,最初用于描述聚乙炔的Su-Schrieffer-Heeger(SSH)原子链模型是具有非平庸拓扑边缘态的最简单一维模型,并且已在光子、冷原子、人工修饰原子晶格系统中实验实现。要实现基于非平庸拓扑边缘态的量子器件,如何探测其非平庸拓扑边缘态是凝聚态物理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本学位论文研究了具有
种群动力学作为生物数学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自从被提出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最初学者们通过确定性系统来研究生物种群的动力学行为,其中较为典型的是单种群具密度制约的Logistic模型.考虑到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其它物种相互作用构成统一整体,学者们提出了多种群模型并对这些模型的种群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用二维的Lotka-Volterra模型来描述两
随着排放法规的不断加严,世界各国对柴油机颗粒物排放值要求变得极为苛刻。“碳达峰、碳达峰”战略目标的提出对减少碳排放提出新的挑战。仅仅依靠机内净化技术已经难以满足柴油机排放法规限值的要求,尾气后处理技术因为其显著的尾气净化效果得到重点关注。目前,国内外采用的主流后处理技术路线中,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作为降低颗粒物排放直接有效的手段,得到广泛关
周缘造山带的构造活动制约着陆内盆地的形成与演化,由于构造运动与风化剥蚀作用,一些重要的地质信息被保存在盆地的地层中,因此对盆地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对华北克拉通中部柳林地区以及沁水盆地上二叠统孙家沟组和下三叠统刘家沟组地层中沉积砂岩进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砂岩骨架分析以及地球化学主微量元素研究,讨论了华北中部盆地沉积物源,建立了华北克拉通古生代构造演化模式。通过砂岩U-Pb年代学研究发现,柳
在融媒技术推动下,非遗文化的传播方式不断革新,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短视频、网络直播等移动传播平台风起云涌,5G网速的提升与流量资费的下降,促使移动终端远超传统路径,成为传播的主流。非遗文化的传播方式要紧贴时代,合理利用移动媒体的各种优势,发掘自身的文化特色并引入多元流量,以简洁、高效的切入方式推动非遗传播生态化。另一方面,非遗文化还应加强与受众之间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发展高粘性的非遗"铁粉",编辑
电热塞助燃纯甲醇发动机可以实现甲醇对传统燃料的完全替代,且动力性相比原机有所上升。在燃烧方面,合理调控甲醇发动机各喷油参数可以准确实现完全预混合燃烧,即均质燃烧,又可以实现扩散燃烧,即部分预混非均质燃烧,两种燃烧方式在动力性、经济性及排放性等方面均有不同表现,在不同的燃烧方式下各喷油参数对发动机各项特性的影响亦有差异,故论文旨在探究多燃烧模式下发动机各喷油参数的调控策略,填补喷油参数影响甲醇发动机
高升功率柴油机的特征是通过高增压技术和高压共轨电喷技术等方式提高燃油的燃烧放热效率,但目前柴油机喷油系统很难满足高升功率柴油机的要求。在缸内使用双喷油器可以实现短时间内所需喷油量,并通过控制双喷油器燃油喷射方向提高空气利用率。本文以某高升功率单缸柴油机为研究平台,主要通过在缸内使用双喷油器系统,保持其中心喷油器位置不变,设置一个侧置喷油器,实现短时间内达到升功率提升后所需喷油量,研究使用缸内双喷系
随着环保油耗法规的持续加严与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着力研发清洁高效和高可靠性内燃机产品成为行业技术发展的主流。然而,在清洁高效内燃机产品开发过程中,尤其是高功率密度内燃机开发试制中,缸套穴蚀失效现象明显增多且加剧,甚至有柴油机在短时间的台架试验中出现了显著的穴蚀失效现象。本文针对某款重型柴油机在爆压提升前、后出现的穴蚀差异,提出了一种综合缸套振动变形与冷却液空化的耦合建模方法。首先基于活塞‐缸套瞬态
流化床具有较强的传热传质特性,旋风分离器作为结构简单、技术成熟的气固分离设备,两者均被广泛应用于电力、石油化工等工业应用中。随着CFD(computation fluid dynamic)技术的发展,CFD被广泛应用于气固两相流系统的研究中。CFD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数学模型对物理问题进行建模计算,所以利用CFD技术对流化床和旋风分离器进行准确的数学建模,进而实现对其的准确模拟,对流化床与旋风分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