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气候变化对秦岭南坡典型森林土壤氧化亚氮通量的影响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gpi678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氧化亚氮(N2O)是第三大重要温室气体,在全球气候变暖过程中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其土壤N2O通量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大气N2O浓度。同时,全球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温度增加和降水格局变化及其交互作用又可能反馈到土壤,从而影响土壤N2O排放动态。因此,研究模拟气候变化(增温、干旱及其交互作用)对典型森林土壤N2O通量的影响,不仅有利于深刻理解全球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森林土壤氮循环过程,而且可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的完善提供基础数据。但迄今为止,有关模拟气候变化对森林土壤N2O通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还不清晰。秦岭地处我国的南北分界线,其在生物多样性保育、水源涵养、吸存大气二氧化碳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生态战略地位。然而,该区对气候变化敏感,以降水格局变化和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对土壤N2O施加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反馈给气候变化,但迄今尚无研究报道。因此,本研究以秦岭火地塘林区具代表性的锐齿栎林、油松林及华山松林为对象,通过2年的模拟控制实验和定位监测,研究了三种森林类型土壤N2O通量及其对模拟增温、干旱及二者交互作用的响应,以期为我国森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提供基础数据。主要结果如下:
  (1)两年的监测过程中,三种森林土壤皆为N2O排放的“源”。锐齿栎林的年平均土壤N2O排放量最高,达1.65±0.45kg N2O hm-2a-1;油松林的年平均土壤N2O排放量次之,为1.52±0.47kg N2O hm-2a-1;华山松林的年平均土壤N2O排放量最小,为1.24±0.41kg N2O hm-2a-1。三种林型的土壤N2O排放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夏季和秋季是主要排放时期,分别占全年排放的60%和80%。三种林型的土壤N2O排放均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显著相关,而与土壤湿度的相关系数不高。锐齿栎林和油松林的土壤N2O排放与土壤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2)模拟增温使三个典型森林土壤N2O排放量有不同幅度的增加,其中油松林、锐齿栎林和华山松林土壤N2O分别增加了28.3%、13.9%和10.4%。模拟增温条件下,油松林的年平均土壤N2O排放量最高,达1.95±0.57kg N2O hm-2a-1;锐齿栎林的年平均土壤N2O排放量次之,为1.88土0.44kg N2O hm-2a-1;华山松林的年平均土壤N2O排放量最小,为1.37±0.24kg N2O hm-2a-1。增温使锐齿栎林的土壤N2O排放在夏季增幅最大,而在秋季和冬季有所降低;油松林的土壤N2O排放在四个季节均有所增加,且在春季的增幅最大;华山松林的土壤N2O排放在春季、夏季和冬季均有所增加,且在冬季增幅最大,而在秋季有所减少。增温处理后,三种林型的土壤N2O排放均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具有相关性,且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较高;锐齿栎林的土壤N2O排放与有效氮的相关性最显著。
  (3)三个林型对土壤N2O排放量模拟降水减少30%处理响应有差异。与对照相比油松林和华山松林土壤N2O排放量分别下降了11%和2%,锐齿栎土壤N2O通量排放量增加了4%。降雨减少30%条件下,锐齿栎林的年平均土壤N2O通量排放量最高,达1.71±0.45kg N2O hm-2a-1;油松林的年平均土壤N2O通量排放量次之,为1.35±0.65kg N2O hm-2a-1;华山松林的年平均土壤N2O通量排放量最小,为1.22±0.26kgN2O hm-2a-1。降雨减少30%后,锐齿栎林的土壤N2O通量排放在夏季的6月和8月多数时期有所增加,同时亦在夏季的7月大多数时期及6月和8月的少部分时期表现出显著降低;油松林的土壤N2O通量排放在夏季的6、7和8月显著降低,而在春季的4月和秋季的9;华山松林的土壤N2O排放在夏季的6月和7月显著降低,而在春季的3月和5月有所增加。降雨减少30%处理后,三种林型的土壤N2O通量排放均与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具有相关性,且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较高;锐齿栎林的土壤N2O通量排放与有效氮含量的相关性最显著,华山松林的土壤N2O通量排放与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的相关性最显著。
  (4)模拟降水减少60%条件下,三个林地土壤N2O排放量与对照相比分别下降了28.9%(油松林)、30.9%(锐齿栎)和17.7%(华山松林)。降水减少60%处理后,锐齿栎林的年平均土壤N2O通量排放最高,达1.14±0.46kg N2O hm-2a-1;油松林的年平均土壤N2O通量排放次之,为1.08±0.35kg N2O hm-2a-1;华山松林的年平均土壤N2O通量排放最小,为1.02±0.25kg N2O hm-2a-1。降雨减少60%后,锐齿栎林的土壤N2O排放表现在春季的5月、夏季的6月以及秋季的9月和10月显著降低,同时在夏季8月的个别时期有明显增加;油松林各时期的土壤N2O排放均呈现降低趋势,尤在夏季的7月和8月降低显著;华山松林的土壤N2O通量排放在春季的3月、夏季的7月以及秋季的11月多个时期显著降低,而在春季的5月、夏季的7月以及秋季的9月个别时期有所增加。降雨减少60%处理后,三种林型的土壤N2O排放均与土壤温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锐齿栎林的土壤N2O排放与有效氮的显著相关,华山松林的土壤N2O排放与硝态氮的显著相关。
  (5)模拟增温及降雨减少30%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土壤N2O通量排放。与对照相比,模拟增温及降雨减少30%使华山松林和油松林土壤N2O通量排放下降了11.3%和5%,锐齿栎N2O通量排放变化不明显。模拟增温和降雨减少30%的交互作用后,锐齿栎林的年平均土壤N2O通量排放最高,达1.70±0.32kg N2O hm-2a-1ha-1year-1;油松林的年平均土壤N2O通量排放次之,为1.44±0.51kg N2O hm-2a-1;华山松林的年平均土壤N2O通量排放最小,为1.10±0.28kg N2O hm-2a-1。增温和降雨减少30%的交互作用使锐齿栎林土壤N2O通量在春季和秋季有所增加,而在夏季和冬季有所降低;油松林土壤N2O通量在春季、夏季和冬季有所降低,仅在秋季有所增加;华山松林的土壤N2O通量排放在四个季节均有所降低;模拟增温和降水减少30%的交互作用,三种林型的土壤N2O通量排放均与土壤温度具有较大的相关性;锐齿栎林的土壤N2O排放与硝态氮的相关性最显著。
  (6)模拟增温与降雨减少60%的交互作用显著降低了三种林型的土壤N2O通量排放。油松林、锐齿栎和华山松林土壤N2O通量排放分别比对照下降了40%、23%和21.8%。其中,油松林的年平均土壤N2O通量排放最高,达1.27±0.42kg N2O hm-2a-1;锐齿栎林的年平均土壤N2O通量排放次之,为0.91±0.37kg N2O hm-2a-1;华山松林的年平均土壤N2O通量排放最小,为0.97±0.24kg N2O hm-2a-1。增温60%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三种林型的土壤N2O通量排放动态。锐齿栎林土壤N2O通量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均有明显下降,而在冬季略有上升;油松林土壤N2O通量在春季略有增加,在冬季无明显变化,但在夏季和秋季均有下降;华山松林土壤N2O通量在春季有所增加,在夏季、秋季和冬季均有所下降。合并增温和降水减少30%后,三种林型的土壤N2O排放均与土壤温度具有较大的相关性;锐齿栎林的土壤N2O排放与铵态氮的相关性最显著。
  (7)在单独增温、单独降水减少30%、单独降水减少60%、变暖和降水减少30%交互作用、增温和降水减少60%交互作用情境下,锐齿栎林、油松林和华山松林的土壤N2O通量排放均与土壤温度和湿度的改变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不同情境配合具体林型环境,土壤的N2O排放还与土壤中的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效氮的改变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可见,本研究的三种典型森林土壤是N2O排放源,其排放动态受林型、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及土壤温湿度的季节变化所控制。模拟增温显著增加了土壤N2O排放,但不同季节对模拟增温的响应存在差异。模拟降水减少30%和60%均显著降低了三种林型的土壤N2O通量排放(锐齿栎林降水减少30%略有增加),但降低程度与林型和季节有关。模拟增温与模拟降水减少的交互作用均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三种林型的土壤N2O通量排放。这些结果表明,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气候变暖将增加秦岭森林土壤N2O通量排放,而降水减少将降低森林土壤N2O通量排放。
其他文献
对于人类的视觉来讲,大千世界的色彩是五彩缤纷的,而这多彩的世界在科学上来讲又是由无数光斑构成的。但是,对于绘画艺术来讲,我们画面里的颜色不光是自然界中光斑的体现,本质上更是画家对于色彩主观的、天才般的使用,体现的是艺术家各自对色彩的不同认识和理解。色彩的秩序和整体气氛构成绘画作品的精神面貌。栩栩如生的色彩会使绘画充满生命力,色彩的组织、笔触的流动、材料肌理的丰富变化等因素共同构成了这个斑斓有序的艺
学位
体育教育思想是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中国体育教育思想的研究对于丰富教育思想和理论,总结体育教育的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袁敦礼是我国现代体育教育的主要创始人,对我国近代体育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尤其对师范教育、体育教育、体育理论、公共卫生教育和电化教育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从袁敦礼的体育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出发,全面总结了袁敦礼的体育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体系、深入分析了袁敦礼的体育教
学位
双水相萃取技术是一种极具前途的新型分离和提取生物活性分子的液液萃取技术,因其操作条件温和,工艺设备简单,成本低且易规模化操作,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生物工业等领域。大黄蒽醌是中药大黄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包括抗肿瘤、抗炎、抗病毒、抗菌和泻下等,目前对这种安全的药用成分的需求量每年都在增加,因此如何有效地从大黄中提取蒽醌类成分对大黄药材在新药研发、保健药品、食品和化妆品工业等方面的应
学位
淀粉是植物籽粒中的主要储存物质,广泛运用于饲料、燃料、工业和建筑等领域,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担任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玉米淀粉作为最好的淀粉之一,占世界淀粉产量的80%左右,且玉米中淀粉含量占籽粒比重的70%左右,籽粒中淀粉的生物合成会直接影响到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因此,研究玉米淀粉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植物中bZIP家族转录因子参与种子成熟、种子发芽、花的发育、植物衰老、植物抗逆和
学位
金龙胆草(Conyza blinii H.Lév.)为我国西南地区所特有的民间中草药,属菊科白酒草属两年生药用草本植物。作为道地中药材,金龙胆草具有清热解毒、止咳平喘、截疟消炎、止血凉血等功效。苦蒿素是金龙胆草中含量最多的一个二萜,仅存在于金龙胆草中,同时也是其特征性次生代谢产物,可作为专属性指标评估其药材品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苦蒿素能显著抑制大鼠胃溃疡形成并减少溃疡面积,同时降低胃黏膜组织中M
学位
冠状病毒是一类广泛存在且对人类和家畜具有严重危害的RNA病毒,其基因组全长在30Kb左右,是所有RNA病毒中基因组最大的病毒。2012年首次发现于沙特的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能使患者出现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其临床表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并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因此MERS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新型冠状病毒,但迄今为止,对于MERS-CoV的起源、进化及其宿主
苦荞(Fagopyrum tataricum)是蓼科荞麦属的一种药食兼用的小杂粮,富含以芦丁为代表的黄酮类物质。同时,苦荞由于其生长环境的特点,还具有很强的耐受多种不利环境的能力,如干旱、UV-B辐射和冷等。因此,有关抗逆生理和黄酮代谢等方面的分子机制研究已成为苦荞研究的热点领域。目前,苦荞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用于基因表达量分析的内参基因有FtActin(肌动蛋白)、FtSAND(SAND蛋白家族)
学位
结直肠癌是最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位列所有肿瘤中的第三位。目前,治疗结直肠癌的常规手段是手术结合放射治疗,但20%-40%结直肠癌患者肿瘤对放射治疗表现出低敏感性或完全抗性。所以开展结直肠癌放射敏感性预判及相关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价值。DNA损伤修复,特别是DNA双链损伤修复是影响肿瘤放射敏感性的关键因素。本课题旨在验证电离辐射诱导的长链非编码RNA lnc-RI
学位
本论文主要是基于两种芳香杂环羧酸配体的稀土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以2-氯异烟酸(HL1)为配体,合成了4个稀土配合物。其中,SmⅢ配合物(1)与EuⅢ配合物(2)同构,TbⅢ配合物(3)与DyⅢ配合物(4)同构。以2-喹啉甲酸(HL2)为配体,合成了三个系列的稀土配合物。测定了配合物的结构,对这些配合物的理化性质进行了PXRD、IR、TGA等表征,并对配合物1-16进行了体外生物活性试验,具
随着世界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问题也暴露在人们的面前。糖尿病作为世界几大疾病之一,其发展情况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因此,快速精确的检测葡萄糖成为了化学、生物学以及医学领域重要的研究目标。鉴于上述情况,本文利用目前炙手可热的纳米材料,来构建能够快速有效检测葡萄糖的模拟酶传感器。通过一系列表征以及电化学性能分析,得到了以下结果:  1.在我们的工作中,采用简单搅拌后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