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对外直接投资(OFDI)已成为一国增强综合竞争力和获取全球控制力的重要手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始终保持快速的发展,2000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仅为1.28亿美元,2014年中国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已突破千亿美元。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在全球整合配置资源。企业作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在重塑世界投资格局上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目前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多是基于宏观(国家)层面或是中观(产业)层面的分析,关注于国家/产业层面的“宏观/中观异质性”如何内生的影响企业的行为,缺乏微观视角的系统深入研究。事实上,普遍存在的企业异质性会对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行为和绩效产生重要影响。考虑到此现实及理论背景,本文基于“新”新贸易理论与“新”新经济地理框架,着重考察“微观异质性”如何影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及绩效。本文回顾企业对外投资的相关文献,梳理理论渊源,为论文展开提供分析框架。概述对外直接的规模变化、特征、区位分布,并从企业类型、来源地、所属行业及主要境外直接投资者几个角度阐述OFDI企业的基本特征。进一步的,统计性分析境外直接投资企业与国内企业之间,以及境外直接投资企业内部的差异,为研究企业异质性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提供现实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生产率、技术及营业收入异质性对企业境外直接投资行为(包括投资战略及区位选择)及绩效的影响。论文首先对企业异质性与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策略的内在联系进行了理论推演和实证检验。论文突破HMY模型将企业异质性限定为企业生产率差异的局限,将市场控制力差异加入到企业异质性中,构建扩展的HMY模型,从理论机理上对企业异质性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门槛进行了推演研究,研究结果证明,即便企业并未拥有最高的生产率,若其有较强的市场控制能力亦可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在此基础上,论文采用中国上市企业数据,运用随机占优K-S检验及logit检验方法,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行为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中国OFDI企业并不拥有更高的生产率,但境外投资企业的营业收入水平显著高于仅在国内生产经营的企业。证明了理论研究结论的正确性,即只要企业拥有市场控制力,即便未拥有生产率方面的优势,也可以具备对外直接投资优势,从而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提供了更符合现实的解释,也为促进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论文在Melitz,Helpman及Chen的异质企业策略选择模型基础上,加入东道国经济规模、距离及中间产品运输等因素,构建异质性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理论模型,对异质性如何影响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进行了理论研究,理论模型的推演表明,东道国市场规模越小,地理距离越远,企业进入该东道国的门槛越高。论文进一步探讨了企业异质性、东道国制度环境与境外直接投资区位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异质性会影响企业对投资东道国制度环境的偏好。论文随后采用logit与probit回归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生产率/营业收入较低的企业投资于邻近的、需求较大的市场,生产率/营业收入较高的企业更有可能投资于市场需求较小的东道国,且拥有更多境外子公司和更广阔的地理空间分布。生产率及技术水平越高的企业越倾向于投资政府更清廉、政策执行更有效的东道国。最后,论文对异质性如何影响企业对外投资的学习效应进行了理论研究,并结合理论分析开展实证检验。理论研究表明,相对于国内企业,OFDI企业面对消费者更严苛的质量要求和更陌生、竞争更激烈的东道国市场,跨境直接投资更利于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生产率及技术异质性将影响企业通过境外直接投资从东道国获取的垂直及水平逆向溢出,进而对跨境直接投资的学习效应产生重要影响。基于neighbor与kernel倾向分值匹配方法,论文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变化轨迹进行了测算,结果支持了理论研究,相对于非OFDI企业,中国OFDI企业获得了更大程度的技术提升;相对于仅投资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投资于发达国家的企业获得了更多的效率改进。两阶段及三阶段最小二乘联立方程估计显示,异质性显著影响了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后期的绩效。技术水平或生产率越高的企业对外投资的学习能力越强,境外投资后获得更多的绩效提升。在以上理论及实证基础上,本文提出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建议。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影响着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及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企业宜根据自身能力谨慎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及投资地区;通过提升生产效率,加快科技创新,增强境外投资学习能力。政府应深化“走出去”战略,为中国企业境外投资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