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儿科重症监护室危重患儿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因素;构建儿科重症监护室危重患儿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量表,为临床护士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运用自制的非计划拔管登记表,对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监护室除外)自2016年6月至12月发生非计划拔管的患儿病例资料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半结构访谈法以及回顾性分析研究的结果,制作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表调查问卷;运用德尔菲法对国内六家三级甲等医院24名医疗护理专家进行两轮函询,确定儿科重症监护室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评估指标,并对各指标的风险性进行赋分,对专家重要性赋值计算指标权重,构建儿科重症监护室危重患儿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量表。结果回顾性调查共收集221例留置管路患儿资料,其中共发生25例非计划性拔管,按例次计算出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11.31%,按置管日计算出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1.47次/100个置管日,重置管率为60%。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非计划拔管的发生与护士是否知晓非计划拔管风险防范的相关知识(c~2=146.733,P=0.000)、胶布的更换频次(c~2=28.199,P=0.000)有关。因此,护士是否知晓非计划拔管风险防范的相关知识和胶布的更换频次是儿科重症监护室非计划性拔管的高风险因素。德尔菲函询的结果:第一轮专家函询共调查专家24人,专家的积极系数是100%,权威系数是0.9,协调系数是0.206;第二轮函询共调查专家24人,专家的积极系数是100%,权威系数是0.89,协调系数是0.307。经过2轮专家函询,构建了儿科重症监护室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指标,包括4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结论儿科重症监护室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较高,需要引起更多的关注。儿科重症监护室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因素为护士是否知晓非计划性拔管风险防范的相关知识和胶布的更换频次,可通过对护士进行非计划性拔管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规范导管固定的流程和增加胶布的更换频次,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风险。儿科重症监护室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指标包括4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4个核心指标包括“意识、情绪”、“舒适度”、“留置管路处皮肤情况”以及“配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