鲇仔鱼消化系统发育及摄食特性的初步研究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bb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采用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养殖基地培育的亲鱼,用LRH-A和HCG两次注射、人工湿法授精孵化的鲇仔鱼为试验材料,结合鲇苗种培育生产实践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分别进行了仔鱼消化系统发育、生长、仔鱼摄食特性、不可逆点(PNR)和残食等方面的研究,试验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 1.仔鱼消化系统的发育。鲇仔鱼脱膜后,口还未形成,2日龄时,口基本形成,鲇仔鱼口宽与日龄的关系可表示为:B=0.0165+0.3282d(r=0.9756,n=7,p<0.01,2≤d≤8);仔鱼存在混合营养期,持续时间1d;1日龄,仔鱼的消化管为一简单的管状,2日龄出现胃的雏形,把消化管分为食道、胃和肠,3日龄,肠出现第一个弯曲,8日龄时,鲇仔鱼发育期结束,此时肠有三个弯曲,仔鱼肠(1日龄为消化管)长与日龄的关系可表示为:L肠=-0.1503+0.7020d(r=0.9744,n=8,p<001,1≤d≤8)。 2.仔鱼的生长。鲇仔鱼全长的增长随日龄的变化有两个加快的时期,一个在3~4日龄,一个在7~8日龄,仔鱼全长与孵化后天数的相关式为:TL=2.7072+1.6347d(r=0.9966,n=8,p<0.01,1≤d≤8);1~3日龄,鲇仔鱼湿重增加缓慢,仔鱼干重反而下降,4日龄之后,仔鱼消化、吸收能力增强,湿、干重又迅速增加,鲇仔鱼体重和孵化后天数的相关式为: W湿=1.1891e0.3959d(r=0.9888,n=8,p<0.01,1≤d≤8)。 W干=0.1974e0.3121d(r=0.9767,n=8,p<0.01,1≤d≤8)。 3.仔鱼的摄食特性水温23℃、26℃、29℃、32℃,鲇仔鱼的开口时间分别在脱膜后第3d、第2d、第2d、第2d,PNR分别出现在脱膜后第9~10d、第8d、第7d、第7d,在23~29℃之间,随温度的升高鲇仔鱼的初次开口时间呈逐渐缩短的趋势;水温22~24℃,群体饥饿下PNR出现在第9~10d,而个体饥饿下PNR却出现在8日龄;鲇仔鱼的开口饵料是小型枝角类;水温23~25℃,4h内,50%以上的仔鱼胃已排空。 4.仔鱼残食。饥饿、低温、光照和密度不是引起鲇仔鱼残食的根本原因,其残食行为是内部生理性的因素引起的,内部因素才是引起鲇仔鱼残食的根本原因,而外部因素特别是饥饿可诱导残食行为的加剧。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不断发展,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快速增长,外贸依存度迅速升高。外贸依存度的升高有各种原因,它的升高在促进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风险,因此我们应当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统筹国内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在扩大内需的同时,发挥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原因;影响;对策;外贸依存度  一、我国的外贸依存度提高  一种比较普遍的算
鲍养殖过程中病害的发生日趋严重,严重制约了其养殖业的发展。常规药物和方法对鲍重大流行性疾病难以有效地控制。通过免疫学技术激发机体自身的免疫防御系统,提高机体对各种疾
维甲酸X受体是核受体超家族的一员,作为配体依赖型转录因子在生物个体发育、细胞分化、新陈代谢和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新近的研究表明,有机锡化合物(如TBT、TPT)导致的腹足
以台湾红罗非鱼(台红)和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吉富)为材料进行正反杂交.1.用MST、ST、MSL-96及在半咸水中的生长性能等指标对正反交子代及其亲本的耐盐性进行评价.2.观察了正反杂
本篇论文主要介绍高升力双叶型网板的开发研究。将最近研发的单板型高升力网板(HLTD,λ=1.0)的优点和旧式双叶型网板的长处相结合,设计出高升力双叶型网板(单纯双叶型HLTD和
对来自不同疫区的濒死的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消化腺、肾、和肠进行超薄切片及电镜观察,在上述组织细胞质内发现大量的球形病毒粒子并伴有明显的病理学变化。该病毒粒子
目的进一步了解崇明县恶性肿瘤现状,描述崇明地区恶性肿瘤变化趋势。方法通过《上海市恶性肿瘤登记报告系统》,计算死亡率、世界人口标准化率及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