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8年6月,花园口决堤,造成豫东、皖北、苏北3省44县面积广大的“黄泛区”。“黄泛区”在历史上成为一个专有名词也是从1938年花园口决口之后开始的,并沿用至今,其所指的是花园口决口之后被黄水淹没或黄水波及的豫皖苏平原地区。“黄泛区”形成后,虽然经过有关方面的多方救助(例如: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行政院黄泛区复兴局等),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黄泛区的农业生产一直处于“低水平的持续”状态,而建国后,在这一地区建立起来的国营黄泛区农场,给黄泛区注入新的生机,它以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给这一地区农业生产的恢复与重建带来新的希望。在总结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技术进步与农业发展的理论为依据,主要运用国营黄泛区农场档案室所保存的原始资料,系统回顾了国营黄泛区农场成立以来农业技术发展的历程,介绍了土壤的改良、耕作制度和耕作技术的改良、肥料的改良、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及农业机械化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分析了国营黄泛区农场该时期农业技术改良的主要影响,然后探讨了农场农业技术改良所取得经济绩效的原因。建国初期黄泛区地区农业生产状况落后,国营黄泛区农场建立后首先采用并逐渐改良和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先进的农业技术采用和推广,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推动了黄泛区农业生产的发展。通过考察国营黄泛区农场的农业技术与农业产值之间的关系,发现从建场1951年起到文化大革命前,虽然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但是国营黄泛区农场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却一直处于发展状态,而且展示出国营农场在农业集体化的示范作用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