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货膨胀既是经济生活中的顽症,也是宏观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货膨胀成因的研究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我们认为,通货膨胀问题的产生是同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紧密相联的,其成因绝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的变迁而变化的。因此,从一个较长的时段研究通胀成因的变化,对于通胀成因的认识与通胀的治理,无疑是有助益的。
受国内外因素、体制转换等因素的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共发生了四轮通货膨胀:
第一轮通胀发生在1992年第1季度到1997年第2季度。大规模的房地产建设和开发区建设拉动了投资和消费,投资需求拉动了国内价格的上涨。
第二轮通胀周期发生在2003年第4季度到2005年第1季度。这一时期,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张和重工业的高速增长,我国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急剧膨胀,引起三大物价指数全面上涨。
第三轮通胀周期发生在2007年第2季度到2008年第3季度。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美元贬值和国际资本投机推高包括石油、黄金在内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受此影响,通货膨胀表现出明显的输入型特征。
第四轮通胀周期发生在2010年第4季度到2012第1季度。这一轮通胀是在国内国际因素共同作用之下发生的,其爆发机制越发复杂,影响因素盘根错节,具有明显的成本推动输入型通胀的特征。
论文依据通货膨胀的相关理论,在总结90年代以来通胀出现的背景和成因的基础上,对通胀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需求因素、成本因素和输入型因素对我国通货膨胀有显著的Granger影响,其中输入型因素和成本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表明,第一轮周期中,需求拉动是通胀的主要因素,在随后的周期中,其作用越来越小;第二轮周期中,成本推动是通胀的主要因素,成本上涨领先于于第二轮通胀周期,表明上游生产物价的上涨,传导到下游消费物价,具有一定的滞后期;第三轮和第四轮周期,带有明显的输入型通胀的特点。出现成本推动的输入型通货膨胀,这是我国经济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体的结果。从最近一期的通货膨胀看,在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疲软,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下降的情况下,仍发生通胀,表明我国经济有可能进入转型与滞涨不期而遇的时期。中国的四轮通胀周期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与中国式经济增长方式密不可分,这种由政府带动,发展过程粗放的方式,无疑加剧了我国经济的波动。
根据以上的分析,论文据此提出了应对通胀的政策建议:通过加强供给管理,以预防滞涨的产生;通过优化需求结构,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疏”“堵”结合的货币政策,加快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化解流动性过剩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