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仿生学的铣削表面结构优选与性能分析

来源 :哈尔滨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giang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速铣削加工技术在航空航天制造业和模具产业中得到广泛应用,铣削形貌表面状态会对工件的服役性能以及使用寿命造成重要影响。依据自然界某些生物体表具备减磨、抗阻和润滑等特性,参照生物体表的形貌参数,借助各种机械加工手段制备的功能表面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对自然界存在的仿生非光滑体表进行了显微观测,重点研究不同排列方式的仿生非光滑单元体对工件磨损性能的影响,借助有限元分析技术获得最优耐磨形貌,通过等效连续冲压仿真对模具磨损的全过程变化规律进行了描述,所得结论对耐磨模具设计和实际工程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基于仿生学对不同生物非光滑耐磨体表的案例进行研究与分析,综合凹坑形貌具备优良的耐磨性能与铣削形貌之间的关系,确定以蜣螂为研究对象;采用超景显微观测手段对蜣螂的体表形貌进行了探究,在铣削形貌成形机理的分析基础之上,将仿生非光滑单元体与铣削形貌进行有效的结合,提出了典型的仿生形貌。其次,依据蜣螂微观单元尺寸优选了不同铣削参数范围域并建立仿真模型,借助有限元分析手段,以磨损深度、温度、应变和应力为指标,对不同纹理角度形貌的耐磨性能进行研究,得出最佳耐磨纹理角度和最优形貌铣削参数。之后,参照实际工况对冲压力、冲压间隙和冲压行程进行了计算,确定了模具设计的关键尺寸,采用U形弯曲成形实验,对模具应力集中和磨损最大处的关键位置进行提取,借助超景深对模具磨损变化过程进行了观测,通过扫描电镜对模具服役前后微孔洞的变化进行了分析,阐明了模具磨损的内在原因与机理。最后,采用单次冲压仿真对冲压载荷进行了研究,依据凹模受力情况,将冲压模具磨损的关键部位进行了等效替代;分析不同磨损高度下负载面积的变化情况,将磨损过程有效划分成三个阶段,借助等效模型探讨不同磨损深度下模具磨损的变化规律,建立连续冲压全过程中冲压次数与磨损深度的映射关系模型,为高耐磨模具的设计与制备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四川省高等法院全宗形成于1920年-1930年,档案现存于四川省档案馆,共149032卷,内容为民国时期四川地区的各种司法档案及相关的平行移文。其中司法档案的审讯笔录是鲜活的口语材料。本文主要研究其中达县地区的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的审讯笔录。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民国四川高等法院档案的概况及研究现状和相关说明。第二章为误、脱字,主要查看其中的误、脱字现象,其中误字分为形误字、音误字、形误兼音误字以及非形
城市森林群落冠层是城市森林与外界环境交互最为密切的部分。林冠通过对光辐射的截获而改变林下的光环境特征,进而影响林下植被的物种组成和分布。林冠和林下植被作为城市森
生物气溶胶的释放已成为生物恐怖袭击的主要方式,跨境人群携带的高危病原微生物的强感染和快传播对人类及社会的威胁,使得快速实现细菌和其他空气中生物物种的监测变得越来越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农业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了各国农业的研究重点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转光农膜是一类重要的功能性农
韦氏家族源远流长,人才辈出,西汉初期,韦氏家族祖先韦孟傅三代楚王,初学鲁诗;迁邹后,大儒韦贤征聘于长安,世居关中;韦贤及其少子韦玄成并为宰相;家族中韦赏、韦彪等人均以诗学知名。韦氏家族在西汉时期就以治经与仕宦声名卓著,不仅出现了“父子宰相”,成就了“五世大儒三代宰相”的繁盛,还以“一经传家”为世人所称颂,而且发展了具有家族特色的鲁诗韦氏学,成为经学世家。韦氏家族的诗经学源自申公创立的鲁诗学派,随着
四氢噻吩衍生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及药理活性,开展新的四氢噻吩衍生物的合成方法;研究新型的反应机理;及其药理学活性、生物活性及实际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本论
为建立复杂溶液体系中微量或痕量铯离子的快速、简便检测方法,采用表面印迹技术,制备了三种铯(Ⅰ)离子印迹聚合物,并以铯(Ⅰ)离子印迹聚合物为改性剂,PVC为中性载体,2-硝基苯基辛
微型器件/系统,一种依赖梁、板等结构的变形、运动及动力行为来实现特定功能的尺寸在微米/纳米量级的器件/系统,被认为将在国民生产经济以及军事等诸多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文我们考虑生物趋化现象中一类带有一般消耗函数的PDE-ODE耦合模型的行波稳定性.该模型描述了肿瘤组织入侵到健康组织的现象.其数学结构特点是带有对数型敏感函数,并且行波
熊耳山地区位于华北板块的南缘,地处秦岭-大别造山带与华北板块的结合部位。该地区暴露了太华群变质基底及以熊耳群为代表的盖层岩石,并发育有大量中生代岩体。熊耳山地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