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和意义:宫颈癌是全世界最为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妇女生命健康。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s)持续性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HPV16作为最常见的hr-HPVs亚型之一,是宫颈癌致病的主要病因。本课题组前期通过高通量芯片研究发现,在HPV16感染致癌过程中,两组微小RNA(micro RNA,mi RNA)分别在感染的早期及晚期依次出现下调改变。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两组mi RNA上游共转录因子(以下简称HPV16相关micro RNA上游转录因子,HPV16 related micro RNA upstream transcription factor,HPV16rmi R-TF)进行预测,结果提示,NF-κB家族成员c-Rel、p65、p50以及STAT1、ELK1均可能通过调控相应mi RNA参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因此本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PV16rmi R-TF在各类型宫颈组织中的核表达情况,分析其在宫颈癌变过程中的表达规律,以探讨其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结合术前HPV分型检测结果,分析HPV16rmi R-TF核表达在HPV16感染早期和晚期的变化情况,在组织水平初步探究HPV16rmi R-TF与mi RNA表达的相关性,以期为进一步验证该潜在TF-mi RNA调控网络提供理论基础。此外,本研究还讨论了HPV16rmi R-TF在宫颈癌组织中核表达的相关性,并通过分析HPV16rmi R-TF核表达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术后预后的关系以评估其临床及预后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等指标,构建并评估以HPV16rmi R-TF为主的宫颈癌患者死亡/复发预后预测模型。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HPV16rmi R-TF的预后意义,也为宫颈癌预后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研究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c-Rel、p65、p50以及STAT1、ELK1在无病变宫颈组织、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组织(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组织(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及宫颈浸润癌组织中的核表达情况,结合患者术前HPV分型检测结果,分析其与宫颈病变程度和HPV16感染时期的关系。收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HPV16rmi R-TF核表达在宫颈癌组织中核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随访并统计患者术后生存、复发情况,采用基于Cox比例风险模型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生存、复发相关独立预后因素,建立预后指数(Prognostic Index,PI)评分系统。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价PI评分系统的预测准确性,比较FIGO分期与PI对预后不良患者的辨识力。评估PI预测患者术后1年、3年、5年预后的准确性以了解其适用性。以内插法计算基线风险函数,建立个体化预测模型。研究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c-Rel、NF-κB p65和NF-κB p50在宫颈浸润癌组织中的核表达强度明显高于无病变宫颈组织,核表达水平与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STAT1在宫颈浸润癌组织中的核表达水平低于无病变宫颈组织及宫颈癌前病变组织;ELK1在各类型宫颈组织中的核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c-Rel、NF-κB p65、NF-κB p50和STAT1核表达在HPV16感染的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NF-κB p65核表达主要在感染早期被上调,NF-κB p50和STAT1核表达水平在感染晚期分别提升和降低,c-Rel核表达随感染后病变进展逐渐增强。c-Rel、p65核表达分别与HPV16阳性宫颈癌患者脉管浸润和宫旁浸润相关。p65、p50与STAT1在HPV16阳性宫颈癌组织中的核表达呈显著负相关。HPV16rmi R-TF结合临床病理因素及主要肿瘤标志物的Cox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后生存相关独立预后因素为宫旁浸润、NF-κB p65核表达和STAT1核表达,术后复发相关独立预后因素为FIGO分期、术前血清SCC-Ag水平、NF-κB p50核表达和STAT1核表达,并以此建立了PI预后评分系统。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预后指数(Prognostic Index,PI)在评判宫颈癌患者术后生存和复发情况时均表现出较高的准确性,PI较FIGO分期在预后评估方面具有更高的辨识力。将PI推广后ROC曲线分析结果证明PI能够较准确地预测宫颈癌患者术后1年、3年、5年预后情况,适用性良好。利用基线风险函数和基线生存函数成功构建了以PI为唯一变量的宫颈癌患者术后个体化预后预测模型。研究结论:c-Rel、NF-κB p65、NF-κB p50在宫颈组织中的核表达水平随着病变级别的提升而显著升高,说明其可能在宫颈癌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促进性作用;STAT1在宫颈浸润癌中的核表达强度显著降低,提示其可能是宫颈癌变的保护性因子。c-Rel、NF-κB p65、NF-κB p50和STAT1核表达与HPV16感染时期相关,可能分别与相应mi RNA构成TF-mi RNA调控网络。c-Rel、p65核表达分别与HPV16阳性宫颈癌患者脉管浸润和宫旁浸润相关,提示NF-κB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宫颈癌发生侵袭和转移。p65、p50与STAT1在HPV16阳性宫颈癌组织中的核表达呈显著负相关,提示在HPV16阳性宫颈癌中NF-κB与STAT1间可能存在某种拮抗作用。以NF-κB p65、NF-κB p50和STAT1核表达为基础构建的数字化和可视化预后模型能够较准确地预测宫颈癌患者术后死亡和复发风险率和生存率,基本实现了个体化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