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V16相关microRNA上游转录因子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关预后预测模型的构建

来源 :广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和意义:宫颈癌是全世界最为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妇女生命健康。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s)持续性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HPV16作为最常见的hr-HPVs亚型之一,是宫颈癌致病的主要病因。本课题组前期通过高通量芯片研究发现,在HPV16感染致癌过程中,两组微小RNA(micro RNA,mi RNA)分别在感染的早期及晚期依次出现下调改变。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两组mi RNA上游共转录因子(以下简称HPV16相关micro RNA上游转录因子,HPV16 related micro RNA upstream transcription factor,HPV16rmi R-TF)进行预测,结果提示,NF-κB家族成员c-Rel、p65、p50以及STAT1、ELK1均可能通过调控相应mi RNA参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因此本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PV16rmi R-TF在各类型宫颈组织中的核表达情况,分析其在宫颈癌变过程中的表达规律,以探讨其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结合术前HPV分型检测结果,分析HPV16rmi R-TF核表达在HPV16感染早期和晚期的变化情况,在组织水平初步探究HPV16rmi R-TF与mi RNA表达的相关性,以期为进一步验证该潜在TF-mi RNA调控网络提供理论基础。此外,本研究还讨论了HPV16rmi R-TF在宫颈癌组织中核表达的相关性,并通过分析HPV16rmi R-TF核表达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术后预后的关系以评估其临床及预后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等指标,构建并评估以HPV16rmi R-TF为主的宫颈癌患者死亡/复发预后预测模型。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HPV16rmi R-TF的预后意义,也为宫颈癌预后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研究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c-Rel、p65、p50以及STAT1、ELK1在无病变宫颈组织、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组织(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组织(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及宫颈浸润癌组织中的核表达情况,结合患者术前HPV分型检测结果,分析其与宫颈病变程度和HPV16感染时期的关系。收集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HPV16rmi R-TF核表达在宫颈癌组织中核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随访并统计患者术后生存、复发情况,采用基于Cox比例风险模型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生存、复发相关独立预后因素,建立预后指数(Prognostic Index,PI)评分系统。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价PI评分系统的预测准确性,比较FIGO分期与PI对预后不良患者的辨识力。评估PI预测患者术后1年、3年、5年预后的准确性以了解其适用性。以内插法计算基线风险函数,建立个体化预测模型。研究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c-Rel、NF-κB p65和NF-κB p50在宫颈浸润癌组织中的核表达强度明显高于无病变宫颈组织,核表达水平与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STAT1在宫颈浸润癌组织中的核表达水平低于无病变宫颈组织及宫颈癌前病变组织;ELK1在各类型宫颈组织中的核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c-Rel、NF-κB p65、NF-κB p50和STAT1核表达在HPV16感染的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NF-κB p65核表达主要在感染早期被上调,NF-κB p50和STAT1核表达水平在感染晚期分别提升和降低,c-Rel核表达随感染后病变进展逐渐增强。c-Rel、p65核表达分别与HPV16阳性宫颈癌患者脉管浸润和宫旁浸润相关。p65、p50与STAT1在HPV16阳性宫颈癌组织中的核表达呈显著负相关。HPV16rmi R-TF结合临床病理因素及主要肿瘤标志物的Cox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后生存相关独立预后因素为宫旁浸润、NF-κB p65核表达和STAT1核表达,术后复发相关独立预后因素为FIGO分期、术前血清SCC-Ag水平、NF-κB p50核表达和STAT1核表达,并以此建立了PI预后评分系统。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预后指数(Prognostic Index,PI)在评判宫颈癌患者术后生存和复发情况时均表现出较高的准确性,PI较FIGO分期在预后评估方面具有更高的辨识力。将PI推广后ROC曲线分析结果证明PI能够较准确地预测宫颈癌患者术后1年、3年、5年预后情况,适用性良好。利用基线风险函数和基线生存函数成功构建了以PI为唯一变量的宫颈癌患者术后个体化预后预测模型。研究结论:c-Rel、NF-κB p65、NF-κB p50在宫颈组织中的核表达水平随着病变级别的提升而显著升高,说明其可能在宫颈癌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促进性作用;STAT1在宫颈浸润癌中的核表达强度显著降低,提示其可能是宫颈癌变的保护性因子。c-Rel、NF-κB p65、NF-κB p50和STAT1核表达与HPV16感染时期相关,可能分别与相应mi RNA构成TF-mi RNA调控网络。c-Rel、p65核表达分别与HPV16阳性宫颈癌患者脉管浸润和宫旁浸润相关,提示NF-κB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宫颈癌发生侵袭和转移。p65、p50与STAT1在HPV16阳性宫颈癌组织中的核表达呈显著负相关,提示在HPV16阳性宫颈癌中NF-κB与STAT1间可能存在某种拮抗作用。以NF-κB p65、NF-κB p50和STAT1核表达为基础构建的数字化和可视化预后模型能够较准确地预测宫颈癌患者术后死亡和复发风险率和生存率,基本实现了个体化预测。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香烟烟雾暴露对实验小鼠肺部细胞焦亡的影响目的:观察肺气肿实验小鼠模型肺部与焦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方法:将普通C57BL/6小鼠按完全随机的方法分为的两组:一组为烟熏组,另一组为空气对照组。烟熏组小鼠接受香烟烟雾暴露24周,空气组在相同环境下饲养24周。后处死实验小鼠,收集肺组织。部分肺叶于病理组织固定液中固定,采用HE染色在电子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肺部病理改变,对比动物模型肺泡平均内衬间隔的
目的:探究p38MAPK信号通路对右美托咪定(Dex)抑制罗哌卡因诱导神经毒性的影响。方法:第一部分培养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处理体外培养的PC12细胞,相同浓度罗哌卡因处理不同时间,建立局麻药神经毒性的体外培养模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处理的PC12细胞分为6组:对照组(C组),0.5mmol/L罗哌卡因组(R0.5组)、1mmol/L罗哌卡因组(R1组)、2mmol/
背景和目的:很多原因可导致局部的皮肤组织缺损和机体畸形,如先天性畸形、外伤、肿瘤术后等等,特别是乳腺和颜面部肿瘤的术后常常造成整个器官的残缺。目前临床上治疗方法庞杂,主要以自体组织和人工材料进行填充或修复,虽然该治疗方法有一定效果,但它们仍存在着许多的缺点。近来脂肪移植因其来源于自身、取材广并且方便,并且无组织排斥反应受到外界广泛关注,早期有脂肪块移植,后期转为颗粒脂肪移植,有助于提高成活率,但仍
目的:系统评价前哨淋巴结示踪(sentinel lymph node mapping,SLNM)技术应用于早期子宫内膜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前哨淋巴结示踪及全面分期手术,评估前哨淋巴结示踪技术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临床意义,并通过病理超分期技术进一步评估前哨淋巴结识别转移性淋巴结的临床价值。方法:(1)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以及万方、知网等数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定量分析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通过触诊或超声检查发现腮腺肿物的初诊患者,所有腮腺肿物患者术前均行MR-SWI序列扫描。测量SWI序列参数:相位值(Phase value,PV)、瘤内磁敏感信号强度(Intratumoral Susceptibility Signals,ITSS)、瘤内静脉数量。使用SPSS 24.0软件包分析比较SWI序列各参数的差异,
研究目的:研究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外周血细胞因子表达及CD4+T淋巴细胞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uman skin fibroblast,HSF)的作用;研究白细胞介素35(Interleukin 35,IL-35)对CD4+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与分泌功能的影响,以及IL-35对HSF细胞增殖、迁移及分泌的作用,探究SSc患者CD4+T淋巴细胞
目的:牵张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技术是在骨断端的两侧安置牵张器,通过缓慢牵张力实现血管、组织、新骨的再生,达到延长、修复骨组织的目的。miRNAs是由21-25个核苷酸组成的单链、内源性、非编码RNA分子,它们通过与靶基因mRNA的3’-非翻译区(3’-UTR)中的互补位点进行碱基配对,负调控基因的表达。众所周知,血管的新生是新骨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而miRN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重症患者发生腹泻的相关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及内科重症监护室(MICU)符合纳入标准95例早期肠内营养患者临床信息,包括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史、高血压史,肠内营养(种类、剂量、输注方式、温度、营养量差),开始肠内营养后观察48小时患者大便情况,肠内营养期间患者液体平
背景和目的: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由细胞免疫依赖、抗体介导、补体参与的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MG的血清学诊断主要依靠抗体检测,包括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抗ACh R-Ab)、抗骨骼肌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抗体(抗Mu SK-Ab)、抗横纹肌抗体(抗Titin-Ab、抗Ry R-Ab)、抗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目的:为了筛选在SLE患者及健康人间差异表达的circ RNA,并初步探究SLE患者中差异表达的circ RNA形成的分子遗传机制。方法:1.在筛选阶段,以3例新发SLE患者及4例健康对照的PBMC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筛选在SLE患者及健康对照间差异表达的circ RNA,并对差异表达的circ RNA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2.在验证阶段,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