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温度直减率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gsmall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流层气温直减率(Trop-ATLR)是大气稳定度判定的依据,近地表气温直减率(SATLR)和地表温度直减率(LTLR)可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为对流层低层大气稳定度研究提供判断依据。此外,SATLR和LTLR研究还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如在水文气候、山地气候和生态、山地冰川和区域气候降尺度等方面作为重要的模型参数,影响着地表气温的分析和模拟结果。我国山区面积宽广,地形和气候条件复杂,因此,对我国温度直减率(TLR)气候学特征开展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最后,SATLR的长期变化与海拔依赖变暖有着紧密的联系,TropATLR变化还直接影响气候系统的敏感性,因此,研究其长期变化趋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基于地面气象站和探空气象站、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和数字高程模型(DEM)等数据资料,研究了我国LTLR、SATLR和Trop-ATLR三种TLR的时空变化特征,包括气候学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在气候学特征方面,分析了LTLR、SATLR和Trop-ATLR三种TLR年均值、季节均值的空间分布以及年内变化特征,SATLR的日内变化特征以及七大地理分区平均LTLR的时间变化特征,探讨了LTLR与地表温度和地面高程的相关性,对比分析了三种TLR在数值上的差异;在长期变化趋势方面,分析了1961~2018年SATLR和1961~2016年TropATLR变化趋势的时空特点。为了开展上述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网格数据的TLR计算方法,首先从理论上推导出利用温度梯度场和高度梯度场描述TLR的公式,然后通过图像增强技术实现了其在计算机中的运算;提出采用改进的模糊C均值(FCM)聚类方法来对TLR的季节变化模式进行自动识别;尝试以生态亚区作为拥有复杂地形和气候条件的区域划分依据,并使用线性混合效应(LME)模型和高密度自动气象站气温数据计算每个生态亚区的平均SATLR值;基于我国2419个国家级气象站数据集,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计算SATLR。本文研究获得以下主要发现和结果:1.LTLR气候学特征(1)我国多年平均LTLR主要分布在4~7℃/km的范围,平均值约为4.6℃/km;(2)全国平均LTLR值表现为夏季较深(约为5.9℃/km)、冬季较浅(约为3.0℃/km)的特点;(3)西南和华中地区的LTLR年较差相对较小;(4)逆温现象主要发生在冬季地面高程较低、地表温度也较低的区域。2.SATLR气候学特征(1)我国年平均SATLR主要分布在4~7℃/km的范围;(2)全国大部分区域的SATLR年较差小于4℃/km;(3)SATLR的季节变化模式最为常见的是夏季型(即夏季最深、冬季最浅),其次是冬季型(即冬季最深、夏季最浅)和春季型(即春季最深、秋季最浅),秋季型(即秋季最深、春季最浅)较少;(4)夜间的平均SATLR通常比日间的浅0~2℃/km;(5)我国SATLR日较差通常在3~7℃/km之间,东部地区的SATLR小时值通常在北京时间上午7:00至9:00达到最深;(6)16个重点山区中,不同坡向的SATLR季节变化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日内SATLR达到最深值或最浅值的时间可能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3.SATLR长期变化趋势(1)区域年平均SATLR距平在1961~2018年期间呈现显著变浅的趋势,速率为-0.023℃/km/10a;(2)1961~1998年区域平均SATLR距平序列在夏季和秋季都出现了显著变浅趋势,但最近20年(1999~2018)任何季节均未出现显著变浅趋势;(3)年平均最高和最低SATLR距平出现正趋势值和负趋势值的空间分布位置不一致:较强的平均最高SATLR距平负趋势值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而平均最低SATLR距平负趋势值却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和横断山脉等西南地区;(4)强度较强且分布范围较广的下降趋势主要发生在冬季的平均最低SATLR距平序列上,强度较强且分布范围较广的上升趋势主要发生在春季的平均最高SATLR距平序列上。4.Trop-ATLR气候学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1)全国多年平均Trop-ATLR为6.1℃/km,从东南向西北呈现递增分布;(2)在春季,全国平均Trop-ATLR达到最深,为6.4℃/km;(3)Trop-ATLR的季节变化模式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是夏季型,其次是春季型和冬季型,没有发现秋季型;(4)全国大部分区域年平均Trop-ATLR均存在变深的趋势,但其在统计上基本上是不显著的。5.三种TLR的比较整体上来看,三种TLR的关系为:Trop-ATLR>SATLR>LTLR,并且冬季的差异比夏季的相对较大。SATLR在所有月份中都大于LTLR,且夏季两者的差异小于冬季;Trop-ATLR在春末夏初的几个月中与SATLR的差异较小,冬季较大。此外,TLR的时空变化可能与相对湿度、风速、气溶胶等的变化有关系。
其他文献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生了显生宙以来最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不仅导致海-陆相生态系统的崩溃,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环境异常事件。大规模的碳释放所导致的全球碳循环异常是其中最为显著的环境恶化事件之一,主要表现为全球碳同位素负偏以及古大气CO2浓度(pCO2)的激增。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陆相地层记录的研究是全面认识碳循环异常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研究从陆相地层记录的陆相有机碳同位素出发,开展陆相全岩和C3
秦岭-桐柏-红安-大别-苏鲁造山带也被称为中国中央造山带,其构造格架与演化历史对研究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的汇聚及拼合过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其中秦岭造山带处于中央造山带的最西段,记录了古生代的洋壳俯冲、弧-陆碰撞,到中生代的陆-陆碰撞等一系列的造山运动。这种复合型造山带往往伴随着大洋岛弧地体和/或大陆岛弧地体的增生,在此过程中,随着洋壳的俯冲不同源区的物质将进入地幔楔与之发生反应,引发了多尺度多端元的
随着深部矿产资源能源的探明和发掘,使得深地地质勘探和开发成为必然。深部地质环境复杂,存在高温、高压、高徒构造和开采扰动等困难,使得钻进过程难度较大;同时,缺少考虑实际工况的钻具运动模型和钻进轨迹模型,以及合适的控制策略,使得钻进系统自动化发展受到限制,钻进轨迹难以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由于钻具控制是形成定向钻进轨迹的基础,因此本文首先从钻具运动建模和控制出发,分析钻具运动过程的特性,提出钻具姿态控制
光学传感器依据光学原理进行测量,具有非接触和非破坏性、抗电磁干扰、高速传输以及可遥测、遥控等优点。随着全球光学传感器市场规模逐年增大,中国的光学传感器市场规模也在不断增大。但是,我国光学传感器行业发展水平较低,核心专利和制造技术长期被国外所垄断。因此,实现光学传感器的自主可控是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和打破国外垄断的重要途径。反射型光学传感器中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
稀有气体同位素是水文学中确定深层含水层地幔流体的工具。本论文应用地下水中溶解稀有气体(He,Ne,Ar,Kr,Xe),识别地热系统成因,表征幔源热叠加状态,追踪流体的来源,并评估流体的混合和迁移。广东省地处欧亚板块东南边缘,长期受到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俯冲影响,中、新生带以来,境内深大断裂带发育,伴随地壳上隆和多期次的强烈岩浆活动,为地热资源赋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惠州及潮州地
牙齿是探讨人猿超科成员起源、演化与扩散的重要信息载体之一。然而,对于部分属种,它们的牙齿存在形态相似或定量参数重叠,使牙齿分类鉴定成为古人类领域颇具挑战的任务。因此,开发更有效的鉴定指标/方法尤为必要。为了该目标,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1、传统方法的改进;2、引入新方法。三维相对釉质厚度(three-dimensional relative enamel thickness,3DRET)是进行分类鉴
二道河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地处大兴安岭中段,是目前该地区少数大型矿床之一,对其展开深入研究将对区域找矿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但前人在矿山开采前资料的基础上获得的认识已经与目前新发现的地质认识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在成矿主岩体、成矿年龄、具体成矿过程等方面。同时成矿动力学背景的缺失也妨碍了成矿模式的建立及其与区域成矿事件的对比。本文基于详实的野外调研,通过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矿物化学、流体包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深层勘探的热点地区,经历了多期构造叠加改造,油气成藏过程与分布规律极为复杂。受深层油气成藏过程特殊性及其复杂的动力学机理影响,深层油气成藏运聚机理是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塔北隆起是塔里木盆地最为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区之一,含油气层位多,其中奥陶系石油储量最大,成藏问题也最复杂。本次研究通过对塔北隆起中西部三个典型地区,即于奇-艾丁-托甫台地区、哈拉哈塘地区和顺北地区下
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是南海北部油气勘探的重要区块,是典型的“小而肥”的富油气凹陷。由于其处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结合部,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强烈的构造活动,形成其垂向上与平面上构造差异的特点。福山凹陷油气富集规律上具有西油东气、上油下气的差异分布特征,这种差异特征与福山凹陷构造差异发育密切相关。本次研究针对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复杂的构造,以构造差异特征分析着手,充分利用岩芯、钻录井、
随着非开挖技术在铺管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穿越工程迎来了飞速的发展。然而,现如今该技术在穿越工程中仍存在一些复杂的科学难题,其中极为典型的技术难点便是软弱土层的孔壁稳定性与穿越轨迹控制问题。一旦处理不当会发生一系列工程事故如:(1)在施工水平段和造斜段中,出现导向困难,需要多次撤回钻杆重新导向;(2)行进轨迹偏离设计轨迹,甚至钻破其他已有的地下管道,且与原设计轨迹偏离越大;(3)泥浆配比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