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和谐社会与加快奔向小康,必须加快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努力使全国人民住有所居。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房地产市场需求的逐步扩大,改善居民住房问题的民生工程成了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在进行房改的过程中,考虑到了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经济能力,提出了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以解决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住房困难。由于我国现阶段大多数的居民为中低收入者,因而改善中低收入者的住房困难是此住房体系的重心,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应运而生。经济适用住房政策实施几年来的成绩是显著的,他在推进我国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改善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调整住房供应的结构和扩大居民的住房消费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经济适用住房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促进了住房分配体系的建立,而且对维护社会安定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起步较晚,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因而这一政策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没有达到预设政策目标的效果,中低收入群体受到的保障及福利还很有限。如果解决不了中低收入群体基本的住房问题,就会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不稳定的因素,甚至影响到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建立并发展一套适合中国发展的住房保障体系,完善经济适用房制度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首先介绍了住房保障的一般理论,包括马斯洛需求理论、公平分配理论,从而为后面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然后对上海市目前经济适用房的发展现状作了概述,分析经济适用房供给和需求状况,并对目前上海市经济适用房政策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通过借鉴在住房保障方面做得较好的国家和国内城市的先进经验和发展模式,结合上海市的实际情况,文章在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上海市经济适用房政策的几点建议,包括:加快我国经济适用房法制建设进程、完善经济适用房的退出制度、建立经济适用房租赁制度、合理选择经济适用房的区位、完善配套设施、加快建立完善住房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