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糅合了运输费用和规模报酬递增等因素将产业集聚理论进行了新的阐释和理解。在随后的发展中,很多学者将其运用到跨国公司区位选择方面,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但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现有的关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应用领域基本上都与制造业有关,而服务业则很少涉及。本文主要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评选的全球零售二百五十强作为研究样本,利用logit模型,针对所得样本数据分别在地区和省份层级进行计量和分析,研究零售行业跨国公司微观区位决策与中国各地区(省份)经济地理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通过现象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有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近年来的发展逐渐减缓,尤其随着东部市场的成熟化和竞争白热化,东部省份外资零售行业发展速度开始减缓。而且目前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区域之间分布不平衡,与东部省份频频传来外资零售商撤出市场不同,中西部省份正迎来零售行业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期,在增长速度上遥遥领先。 第二,地区和省份层级外资零售企业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差异,地区层级区位选择影响因素有:人均GDP水平,人力资本,产业专业化水平,对外贸易依存度,运输密度和高铁线路情况;省份层级区位选择影响因素有:市场潜力,人力资本,外资公司数目,产业专业化水平和高铁线路情况。这种差异与变量计量方式,地方保护主义都有关系。 第三,从计量结果来看,要想引导零售行业外国资本流向某个区域,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和市场需求是关键,因此要在当地先发展一些本土零售企业,形成一定的行业规模;与此同时要提高人民收入,保证市场需求规模。值得注意的是,在地区和省份层级人力资本都是显著影响因素,因此提高区域的人力资本水平并防止外流有利于吸引外资。 第四,由于零售业态发展的阶段不一样,外资零售企业在东部和中西部省份进行区位选择时会有不一样的倾向。在东部区域,零售行业发展较为成熟,此时企业采取降低成本和市场营销的方法保持市场份额,会更加关注供给因素,即劳动力市场,包括劳动力成本和人力资本;而在中西部省份,零售行业处于成长期,企业争抢市场份额,更加关注当地潜在市场规模,同时用行业原有就业人口保证扩张的需要。 当然,囿于笔者自身学术功底,本文仍然存在诸多的不足,论文的结论部分对此做了总结,但这也是将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