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语堂(1895-1976),著名的学者,作家和翻译家,自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在各类期刊上发表汉语和英语散文、杂文等,并逐渐形成自己“幽默”、“性灵”和“闲适”的写作风格。他还创办过杂志《人世间》,《宇宙风》和《西风》等。期间,他翻译了各类外国作品,并撰写了“论翻译”等反映其翻译思想和观点的论文。在“论翻译”中,林语堂提出了“译者三要求”以及“忠实,通顺和美"翻译标准。1936年,受赛珍珠邀请,创作并出版了《吾国与吾民》,该书在美国非常受欢迎。因此他移居美国,开始了英文创作和汉英翻译的生涯,向西方人宣传中国文化。他对中国文化的介绍受到西方读者的欢迎,并因《京华烟云》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由于政治等原因,林语堂在美的英文创作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在大陆逐渐翻译并出版,同时大陆对林语堂的研究也迅速升温。然而研究多以作家或翻译家身份独立进行。鉴于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愈来愈重要,本文在研究其翻译的基础上,涉及其翻译和创作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以期达到对林语堂较全面的了解。论文对林语堂的翻译研究主要包括他的翻译思想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论文选择了林语堂较有代表性的《浮生六记》译本与英国翻译家布莱克的译本作为个案,通过对比分析,在比较中看他提出的“译者三要求”以及三项翻译标准——“忠实,通顺和美”——在其翻译实践中的得与失。第四章讨论了林语堂翻译和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如翻译在人物和情节的构造以及女性观的形成方面对创作的启发,创作在译本选择和翻译标准及句译方面对翻译的互动等。林语堂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作出的贡献更是显而易见:在中国文学现代文学史上,他推动了中国现代散文写作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在海外,他的翻译和英文创作开拓了美国华文文学的题材,参与了美国文学的建设。作者希望通过这篇论文的写作,能够使研究界对林语堂的了解达到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