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至此,我国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篇章。新的背景必然对现有的理论和实践提出挑战,现有理论必然与新的背景新的实践发生不和谐,现有理论的发展要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此新的实践必然要求现有理论的完善和修正或者新的理论的出现,以便更好的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经济责任审计理论同样也不例外,新农村的建设使得大量的资金涌入农村建设,村级干部的经济责任自然而然的也跃入了应该而必须审计的范围,这样就有必要探索出一个能够更好监督和指导新农村建设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经济责任审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审计形式。它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它在有效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促进党政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从机制和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作用。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经济责任审计一说,经济责任审计之所以是我国特色的一种审计形式,它与我国特殊的国情有关,初始目的用于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和升迁。现有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集中于国有企业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政府行政部门首长的离任审计等领域;而对基层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特别是村级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等新的领域还涉足不深,开展不广,在我国对村级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情况还比较落后,只有极少数沿海村级经济发达的地区才简单的开展了简易型的经济责任审计。而新农村建设这个宏大的工程把农村这个前沿阵地突露了出来,大量专项资金、涉农资金、支农资金流入新农村的建设,农村基层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也越来越彰显的重要,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种针对新农村建设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以更好的推进新农村的建设。本文通过对现有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的梳理,试图提出一种适应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同时统一、规范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的相关要素。通过归纳和分析,本文试图把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经济责任主体层级界定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省部层级、市县层级、乡镇层级和村委层级。这四个垂直的层级层次分明,相互联系,构成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经济责任审计的层级模式。本文利用规范研究的方法把村级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纳入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提出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本文分为六章。其中第1章是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本文结构框架.第2章为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文献综述,主要从经济责任审计的涵义、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定位、经济责任审计要素问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问题、经济责任审计模式问题进行了综述,为本文的创作提供了文献参考和研究思路。第3章是新农村建设中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基础,涉及的主要理论包括委托代理理论、人本管理理论、权力制衡理论与新农村建设理论。第4章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同层级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比较,主要比较了省部级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市县级经济责任审计模式与乡镇级经济责任审计模式,从而得出比较结论,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研究提供参考。第5章是新农村建设中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现状与成因分析,通过分析新农村建设现状,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情况,找出新农村建设中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第6章是新农村建设中村级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的构建。主要是从新农村建设中村级经济责任审计主体、客体、审计内容、评价指标等要素来构建新农村建设中村级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本文的选题主要源于新农村建设中新农村的新变化,新农村建设把农村这个经常被人忽略的地方展现了出来,把村级干部这个不是领导的领导纳入了经济责任审计必须面对的对象,经过思索分析,结合所学审计专业知识试图提出一种适合新农村建设的经济责任审计监督模式。本文的创新之处就是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通过研究不同级别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特殊性构建出了一个适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村级经济责任审计的模式,并将其应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和监督中。同时界定了新农村建设中村级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要素,包括村级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客体、主要内容、评价指标等。本文的不足之处是对新农村建设中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研究的不深入,没有深入开展调查报告,没有可行性验证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