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区建成环境对居住安全感的影响研究 ——以绵阳市主城区为例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x_xing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城市空间追求人性化、精细化的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探究绵阳市主城住区建成环境要素对居住安全感的影响。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全面梳理,确定本文安全感研究的具体概念,从交往安全感、活动安全感、交通安全感、治安安全感、隐私安全感五个维度去量化居住安全感。同时,筛选出可能影响安全感的建成环境变量,梳理出包括道路、建筑、植物、设施、环境质量、消极空间、防卫系统7类。研究选用问卷调研法进行数据采集。首先通过分层多元逐步回归探索居住安全感的影响要素,以主成分分析得出的安全感综合得分为因变量,随着自变量依次加入回归方程解释度逐渐增高,证明了个人家庭属性、社会环境、建成环境变量均对安全感有显著影响,且建成环境变量的影响程度最大。接着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并深层分析了建成环境变量对居住安全感及分层多维度安全感的影响方式与程度,发现除了设施变量外,道路、建筑、植物、环境质量、消极空间、防卫系统均对安全感显著影响。其次,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索社会环境变量中归属感、居民活动变量对安全感的中介影响,证明环境可通过影响归属感、小区活动人数来改变安全感,也进一步发现环境设施可通过积极影响归属感从而提升安全感这一间接路径。最后,本文采用IPA象限法确定安全感影响要素优先级,结合实际调研情况发现设施质量、单元门门禁、路灯照明、电子监控是居民期望较高但实际表现较差的环境因子,相关要素应得到足够重视并优先改善处理。基于以上内容,本文提出首先应从维护住区环境品质、提高物理监控水平、优化单元门门禁效果手段强化居住小区的防卫形象,并通过塑造高品质的交通空间、提高“自然监控”有效性等方面提出提高居民安全感的住区环境优化策略。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中小城市的高速发展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的大幅度推广,使得中小型体育馆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并逐步向复合多元的方向发展。体育馆建筑的人群使用时间相对集中且使用时人员密度高,人群的聚集和疏散都是在短时间内进行的,当出现意外事故时,往往因不能及时有效地疏散而造成严重的生命及财产损失。但目前我国还没有成熟完善的中小型体育馆疏散设计指导理论,对比疏散设计经验较为成熟的大型体育场馆,中小型体育馆在建筑规
小径原木曾经作为来源广泛的木材资源,普遍被作为建筑材料使用。近年来建筑领域大量出现新的材料、结构和技术,小径原木由于自身材料属性、自然形态和加工技术等方面的缺陷,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废材”,在建筑中的运用更是大大受限。目前受到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理念的影响,我国对于木材资源的利用从传统的天然林转变为人工林和速生林;与此同时,小径原木以其材料来源广泛的生态优势、力学性能满足现代木构建筑强度要求的技
建筑业在全球范围内能源消耗严重,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严寒和寒冷地区住宅能耗尤为明显。节能减排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共识,正交胶合木(Cross Laminated Timber,CLT)作为生态友好型建筑材料,美观坚固,非常适用于严寒和寒冷地区住宅节能。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将模拟验证CLT能够作为一种生态友好型建筑围护体系,为CLT在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中的推
近年来,我国社区老年人服务设施在环境方面得到了较快发展与提升,但对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仍旧不够重视,消极情绪和社会支持缺乏会威胁老年人的健康。目前关注老年人社会心理的空间环境研究也尚且不足。本文旨在从社会心理支持的角度探究社区老年人服务设施的建筑与环境设计,提出可供指导的社会心理支持性空间环境设计模型与策略。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与老年环境及社会心理支持有关的环境与设计理论,以健康本源学说、社会
达斡尔作为契丹大贺尔氏后裔,是北方游牧和渔猎民族文化带中唯一自族群创生起就定居的民族。在近八个世纪的繁衍生息间,形成独具特色的农耕定居聚落形态和以萨满文化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文化。时至今日,全球化、城镇化、市场化、旅游开发等多元发展,裹挟着市场转型、资本增值、文化趋同等的建设力和“破坏力”,冲击着这一人口较少、地处边陲、经济滞后、民族文化濒危的达斡尔族,其民族聚落的原始风貌渐趋同化,原生文化渐趋失活。
随着以轨道公共交通为核心的低碳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居民对一站式便捷生活的追求,轨道交通综合体开始兴起。轨道交通综合体的入口空间是连接车站、综合体和城市空间的重要“纽带”,呈现高度包容复合的特征。然而现阶段研究对入口空间较为忽视,常把其归入公共空间、交通空间等,往往从单一视角如流线、换乘效率、热舒适、人性化等方面进行研究,缺乏整体视角的系统研究。本文旨在通过探索轨道交通综合体入口空间复合化关键要素,吸取
历史街区作为一座城市记忆汇聚的场所,保留着城市随历史发展而产生的痕迹,保存着多年的历史建筑,记录着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方式,因此具有高度的历史文化价值。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变化,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获取信息的途经也多种多样,人们对新科技、新技术以及经济利益等因素的追求过程中极易忽略历史文化对居民生活的重要性,曾经由独特的历史背景孕育而成的城市风貌逐渐趋于统一,城市历史文化开始呈现衰败现象,以历史
长期以来,包括严寒地区在内的东北部地区体育场地数量相比于东部地区有着较大差距。中小型体育馆适建范围广泛,随着国家愈发重视体育产业,其数量在严寒地区将有较大增长。同时体育馆建筑空间体量较大,具有高能耗高碳排的特点。在全球节能减排的背景下,应用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木材料是未来体育馆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对严寒地区木构中小型体育馆的综合效益进行研究,将传统的钢筋混凝土体育馆(以下简称为R
舒适的城市户外空间有益于提升广大市民的生活幸福指数。然而,在急速城市化的发展背景下,城市面积的扩张打破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平衡,城市热岛效应现象逐步加剧,致使居民滞留室内,长期依赖建筑暖通设备满足其舒适性,不仅进一步刺激了能耗需求还对人产生一系列的健康问题。营造满足人民户外活动需求的环境是一项关乎民生的福祉,公园作为城市居民主要的户外活动场地,其设计不仅要满足舒适性需求,还有必要进一步考虑人
鸦片战争后,西方多国势力及文明相继而来,中国被迫打开门户,开始了近代进程。哈尔滨位于中国东北地区,19世纪末,哈尔滨受中东铁路修筑事件的影响转入到了殖民时期,从而开启了近代城市建设新进程。受政治背景、社会经济波动起伏、城市演进等因素,大批移民涌入哈尔滨,带来的多种文化相互交织传播,最重要的影响是使多种风格的建筑,多种功能类型的建筑得以显现,哈尔滨在几十年中迅速由边疆村屯转变为著名的国际化大都市,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