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肝肠钙粘蛋白(CDH17)在胃癌中的表达,研究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对胃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探索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1).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69例胃癌及相应正常粘膜中CDH17 mRNA的表达。(2).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69例胃癌及相应正常粘膜中CDH17蛋白的表达。(3).应用组织芯片(tissue microarray, TMA)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64例胃癌、正常粘膜及104例转移淋巴结中CDH17的表达。(4).应用Kappa一致性检验方法检测CDH17在mRNA与蛋白水平表达的关系;利用χ2检验、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CDH17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研究CDH17蛋白过表达对胃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1).Real-time PCR结果显示:69例胃癌样本中,46例(66.67%,46/69)胃癌组织CDH17 mRNA表达较正常粘膜上调2倍以上(2.23~65.34倍),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1)。(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69例胃癌样本中,47例(68.12%,43/69)肿瘤组织CDH17蛋白较其配对正常组织表达上调;CDH17的表达在蛋白水平与mRNA水平显示了较强的一致性(P=0.000, Kappa=0.769)。(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CDH17蛋白定位于胃癌细胞胞膜;CDH17蛋白在胃癌组织阳性率(63.26%,167/264)高于正常粘膜(9.85%,26/264),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01);104例转移淋巴结组织中CDH17的阳性率为81.73%(85/104),显著高于原发癌和正常粘膜(P<0.001)(4).CDH17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CDH17蛋白表达上调与UICC分期(P<0.01)、浸润深度(P<0.05)、淋巴结转移(P<0.01)及远处转移(P<0.05)密切相关。CDH17蛋白在Ⅲ、Ⅳ期组织表达阳性率(73.55% 89/121)高于Ⅰ、Ⅱ期(54.55% 78/14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转移组CDH17蛋白表达阳性率(70.95% 105/148)高于未转移组(53.45%62/11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CDH17蛋白表达与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随访结果显示,CDH17阳性患者总体生存率与无瘤生存率均显著降低(P<0.01);CDH17阳性患者远处转移或复发风险相对阴性患者增加近5倍[风险比(HR)4.67;95%可信区间(CI)1.76-14.73;P<0.01]。多变量统计分析表明,CDH17是影响总体生存(HR 1.97;95%CI 1.39-4.28;P<0.05)和无瘤生存(HR 1.32;95%CI0.62-3.25;P<0.05)的独立预后因素。排除分期影响后,Ⅱ、Ⅲ期胃癌患者中,CDH17阳性患者复发风险显著高于阴性患者(P<0.01)。结论:CDH17蛋白表达上调与临床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提示其参与了胃癌的侵袭和转移,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CDH17可作为一个新的胃癌标记物,预测Ⅱ、Ⅲ期胃癌患者根治术后复发的可能,对于胃癌的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