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本实验旨在创建一个研究单眼视患者周边视功能的方法学体系。(2)基于计算机技术,建立模拟单眼视及测量周边视觉拥挤效应的平台;(3)应用此平台,测量清晰状态下和不同模糊度数状态下周边视觉拥挤效应的影响,分析两种情况下的周边视觉拥挤效应的特征和差异,从而找到评估单眼视患者周边视功能异常的指标和方法,并探讨视觉拥挤效应评估单眼视视功能的有效性。 方法:本实验的实验平台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双眼镜,27英寸液晶显示器(分辨率为2560*1440),计算机,Matlab及Psychophysics T oolbox软件平台。实验刺激由Matlab及Psychophysics Toolbox软件平台设计完成。在该实验平台中,受试者通过下颌托和额托,保持头位固定;双眼的实验刺激呈现在距离眼前75cm的屏幕上,通过双眼镜分别进入受试者的左眼和右眼;受试者根据所看到的实验刺激及实验要求,在键盘上做出相应反馈;根据受试者的反馈,程序将不断调整屏幕上的刺激,最终程序给出相应的实验结果。 本实验共收入20例受试者(男11例,女9例)。年龄范围在22岁~47岁之间,平均25.85±6.33岁。右眼等效球镜度范围在-0.50D~-7.75D,平均为-3.31±2.04D;左眼的等效球镜度范围在-0.50~-8.25D,平均为-3.45±2.07D。矫正视力为20/20。受试者纳入标准:(1)健康群体(20~50岁);(2)双眼矫正视力均在20/20(1.0)及以上;(3)排除眼部疾病,如角膜炎、葡萄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黄斑前膜、黄斑裂孔等。受试者排除标准:(1)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受试者;(2)患有任何影响临床研究结果的眼病,如角膜炎、葡萄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黄斑前膜、黄斑裂孔等;(3)固视不良的受试者;(4)精神障碍或不能合作的受试者。 本实验为自身对照横断面研究。测量每个受试者在清晰状态下(正常对照组)和不同模糊状态下(模拟单眼视组)的周边视觉拥挤效应。清晰状态下,双眼均给予清晰视标,即模糊度数为0.00D。模糊状态下,左眼给予清晰视标,右眼给予模糊视标(模糊度数有四种:0.75D、1.50D、2.50D、3.50D)。 录入的每位受试者主觉验光后屈光不正全矫,再加近附加,矫正至屏幕。每位受试者的模糊度(blur)(0.00D、0.75D、1.50D、2.50D、3.50D)的顺序是随机的,在不同的模糊状态下,测量偏心率7.5°时右眼的视觉拥挤效应。采用心理物理学方法中的二选一迫选法对目标视标的方向做出判断并在键盘上做出反应。根据对目标视标的方向判断正确与否,旁侧视标与目标视标的间距变大或者变小。例如,若前一次对目标视标的方向判断正确,间距就会变小增加辨识难度。反之间距增大,减小辨识难度。然后,利用阶梯法测得引起视觉拥挤效应的临界间距。 统计学方法:本实验采用LSD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搭建实验平台,设计实验程序和实验刺激。运用搭建好的实验平台及程序测量每位受试者在清晰状态下和不同模糊状态下的视觉拥挤效应。20例受试者(男11例,女9例)。年龄范围在22岁~47岁之间,平均25.85±6.33岁。右眼等效球镜度范围在-0.50D~-7.75D,平均为-3.31±2.04D;左眼的等效球镜度范围在-0.50~-8.25D,平均为-3.45±2.07D。矫正视力为20/20。模糊度为0.00D时,临界间距平均值为63.63±10.12arcmin;模糊度为0.75D时,临界间距的平均值为62.62±10.59arcmin(p=0.860);模糊度为1.50D时,临界间距平均值为72.2±17.1arcmin(p=0.130);模糊度为2.50 D时,临界间距平均值为75.4±16.4arcmin( p=0.039);模糊度为3.50D时,临界间距平均值为91.5±28.45arcmin(p=0.000)。 结论:1.基于计算机技术,建立了测量周边视觉拥挤效应的实验平台。2.测量了模拟单眼视下与正常情况下20例受试者的周边视觉拥挤效应。3.模拟单眼视组相比于正常对照组,模糊度为2.50D、3.50D时周边视觉拥挤的影响更明显。这说明单眼视状态下,当模糊度值(屈光参差量)≤1.50D时,周边视觉拥挤效应不明显,对单眼视患者的双眼视功能的影响较小,可以建议采取单眼视的矫正方式;当模糊度值(屈光参差量)>1.50D时,会加重周边视觉拥挤效应,对单眼视患者的双眼视功能影响较大,建议采用其他影响较小的老视矫正方式。4.周边视觉拥挤效应可用于评估单眼视的周边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