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跨度桥梁的颤抖振分析是抗风设计的主要依据,而风场模拟和颤振导数识别是进行颤抖振分析的两个前提条件。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有关颤振抖振分析、颤振导数识别以及风场模拟的基础上,在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基金(200631882350)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08012)共同资助下,进行了上述三个方面的工作,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了三种不同相干函数条件下模拟脉动风的统计特征变化规律,对比分析了三种风场模拟程序(谐波合成法、线性滤波法和特征正交分解法)的计算效率,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修正的指数表达式相干函数模拟的脉动风具有负相关性,同时能较好解决谱密度矩阵不正定的问题;谐波合成法较为适合桥梁结构的脉动风场模拟。2.提出了识别颤振导数的思路简单、适用性更广的小波识别法;改进了识别颤振导数的随机子空间法:编制了两种方法的计算程序,并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这些方法的有效性。3.发展了大跨度桥梁结构气动耦合颤振的双模态和多模态分析方法,对几座典型桥梁结构进行了耦合颤振分析,通过不同方法分析结果与精确解或试验结果之间的比较,验证了其有效性。4.基于结构的固有模态坐标,利用Scanlan多模态耦合抖振理论,编制了大跨度桥梁结构耦合抖振响应的有限元CQC(Complete Quadratic Combination)程序:同时基于ANSYS通用有限元软件开发了桥梁结构三维抖振时域分析软件,运用其证实了多模态耦合抖振CQC程序的可靠性:通过对大连湾跨海大桥施工状态下的抖振响应分析,指出了传统一阶基频近似估计抖振响应方法可能得到偏大结果。5.提出了另一种修正的分步分析法,与Matsumoto提出的修正分步分析法相比,物理意义更明确;利用其对几种典型桥梁断面的颤振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首次探索性地解释了颤振后状态颤振分支跳转的原因。6.通过考虑拉索振型和附加攻角等条件,对金州湾大桥的静风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附加攻角对小跨径自锚式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缆索体系横向风荷载在总体风荷载中所占比例为20%左右;将其与大连湾跨海大桥的静风失稳全过程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不同跨径的自锚斜拉-悬吊协作体系桥,在不同初始攻角下发生静风失稳形态不同,发生的位置也有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