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在预算管理改革中成效明显,并且逐步推进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规范化,但是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和矛盾。比如,预算编制不完整、预算约束力不足、预算支出调整频繁、预算与决算存在执行偏差等。2014年,我国正式启动了针对原有财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党和国家明确提出,当前,迫切需要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的预算管理体系。在此背景下,新《预算法》于2015年正式颁布实施。随着新《预算法》的实行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加强,政府各部门收支数据、预决算工作资料都将接受社会监督,财政资金的合规性、合法性也将接受社会的检验。此举有利于进一步规范我国各级政府及其各个部门在预决算编制过程中的行为,加强各预算单位对自身预决算偏差的控制力度,促使各项预算资金能够按时、足额地拨付到各个支出项目上,从而在整体上增强各预算单位的预算管理能力。现阶段,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政府部门预决算编制工作当中,“重预算,轻决算;重分配,轻管理”的理念仍然在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中普遍存在。在预算执行时,各预算单位普遍不重视对预决算偏差的管控,且预算编制行为缺乏有效约束。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的预决算收入和支出的资金规模也连年增长,各级地方政府均存在财政预决算偏差现象,并且其偏差率也居高不下。随着上述问题的日益突出,党和政府也将如何进一步有效控制预决算偏差率、确保预算资金的如期足额到位以及加强既定预算计划的全面落实等作为当前我国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来抓。本篇论文以W市C区为研究案例,通过分析该地区从2014年到2018年的财政决算收支数据信息,明确其在不同时期的财政预决算偏差率,客观衡量其预决算偏差程度,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提出控制减小预决算偏差的措施,促进当地政府在财政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重预算、轻决算等问题的有效解决,围绕预决算反馈为核心构建全新的“预算-执行-决算-反馈”链条。期望由此形成的研究结论可以为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在进一步完善现有的预决算报表体系过程中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最终促进各级地方政府预决算编制与财务管理能力的持续稳定提升,努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