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社会和网络时代下,媒介已与大众生活密不可分。它不仅是成年人工作、学习和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而且在青少年的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网络媒介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延展了青少年的信息空间,扩充了他们的视野。时代的嬗变赋予语文能力新的内涵,它要求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有效利用一切信息资源,以积极、批判而又创造性的态度识读和交流媒介文本,以开放性、前瞻性的眼光和精神参与社会发展,最终形成信息化视野下融合语言、思维、审美及文化为一体的语文素养。然而,身处信息洪流中的青少年由于媒介素养的缺失,在语文学习中往往缺乏解读和运用媒介信息的能力,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如语言应用能力下降、思维品质弱化、审美能力不足以及文化传承意识淡化等。2017年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思维发展与提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等,这些都与媒介素养教育不谋而合。此外,无论是从近几年高考试题还是新版语文教材内容来看,其中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媒介元素明显增多,媒介文本的地位大大提升,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已经成为语文教育教学的“题中之义”。然而,中学语文教学的媒介素养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一线教师在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学生很难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切实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要想真正落实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使语文素养与媒介素养相辅相成,需要教师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在教学理念以及方式方法上做出改变。第一,创造性地利用媒介资源建构、运用语言,将媒介素养的培养和写作教学、文字鉴赏、语言运用规范紧密结合;第二,多向度引进媒介资源,全方位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会他们有效地提炼、分析、评价信息;第三,借助视听媒介充分挖掘美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拥有正确的审美判断和审美思想,不断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第四,根植中华传统文化,努力发挥优秀文化产品的教育价值,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他们热爱和传承祖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