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英雄模范人物的时代演进及塑造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dzn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需要榜样引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树立了大量影响深远的英模人物,英模人物塑造也成为了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2021年,是改革开放第43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10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梳理改革开放波澜壮阔历程中英模人物的演进发展脉络,分析英模人物演进的图景呈现和主要特点,总结英模塑造的经验,审视当下英模塑造机制的困境及成因,探寻英模塑造的对策路径,对于促进英模人物塑造更好地应对现实挑战、指引人们获取昂首向前的力量,同时澄清价值谬误,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进一步砥砺为中国梦奋斗的磅礴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跟随40多年来铿锵坚定的英模步伐,仰望40多年来熠熠生辉的英模群像,追寻英模精神,感悟英模力量,这也是一个充满历史关怀与现实关切的时代课题。英模人物因时而生、因时而进,在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发展的轴线中体现着时代的给养。从1978-1991、1992-2001、2002-2011、2012年-至今的四个阶段入手,梳理和呈现不同历史阶段英模演进的人物图景,可以发现,无论是“老英模”还是“新英模”,无论是科技英模、劳动模范,还是文体英模、道德模范,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工农群众、干部战士、专技人员、文体明星等,每一个时代的精神塑造和先进思想,都可以在英模人物演进中找到相应的印记。英模人物在时代嬗变中呈现不同的特点和演进图景,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价值锋芒。英模人物演进中体现出“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英模演进中“变”的是英模的身份行业、形象气质、人格魅力和个体色彩,身份从单一走向多样多元,形象从遥不可及走向真实平凡,人格从十全十美走向丰润生动,个体从重义轻利走向义利并举,英模演进呈现出较鲜明的发展趋势与样态。随着时代变迁,英模在演进中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做出现代转型与历史赓续,以实现不同的历史主题转换,主要体现为:适应社会时代背景作出的转型与赓续,为响应主流意识形态作出的转型与赓续,为呼应民众价值取向作出的转型与赓续。英模人物演进中“不变”主题是,英模的价值特征始终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内核,体现为英模人物演进始终贯穿并彰显了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本体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统一。其中,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表现为国家荣誉感与职业成就感的统一、社会责任感与家庭幸福感的统一;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表现为英模人物历久弥新的人格魅力和德性光芒;本体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统一,体现了英模人物演进中对传统文化中先进思想品格的历史传承,同时英模的塑造也是不同时期榜样教育的生动范例、国家意识形态引导社会思潮的重要手段和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具象载体。英模人物塑造既有成功经验又面临诸多现实困境。英模的塑造过程体现为英模的树立、英模的宣传和英模的安置等环节;英模塑造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也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和挑战,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人物感召力下降、信任度下滑,选树标准不明晰、价值传播力弱化等问题。究其成因,社会转型与价值分化,抑制了英模的存在环境;塑造中的功利与形式,削弱了英模的公众信任;价值迷茫与信仰模糊,动摇了英模的认知认同;保障激励机制不完善,消解了英模的养成机制。新时代英模人物塑造需从目标理念、选树方式、成长环境、教育过程四个方面探寻路径,并针对现今存在的“丑化英模”行径和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逆流予以有力回击。其中,正确的目标理念是先决条件,科学的选树方式是核心环节,良好的成长环境是必备保障,自觉的知行转化是关键路径。要坚持把人格现代、“人设”立稳和人性质朴作为人物选树标准,把握实事求是、摒弃媚俗和常态长效的基本原则,以聚焦共振、以人为本、回应困惑为人物塑造的目标设定。要采用科学选树方式,优化设计选树过程,正确阐释形象内涵,融合运用媒体传播,重点展示人物的动态轨迹,突出人物“点晴之处”,有效转换话语范式。同时,从弘扬社会清风正气、加强正面教育引导、强化道德实践养成三个层面打造良好的英模成长环境,并最终通过激发受众的自我完善机制、触发受众的情理交融共鸣、引发受众的知行转化冲动三个路径,使英模人物塑造真正做到涵养人心、凝聚共识。
其他文献
水稻(Oryza sativa L.)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涨,进一步提高水稻的产能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因此,水稻的高产、优质、高抗已成为当前水稻育种工作的主要目标。水稻的生长发育受到多种外界信号的影响,类受体蛋白激酶(Receptor-Like Kinases,RLKs)在外界信号响应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RLKs通过胞外受体结构域
石墨烯纳米材料作为一类具有优异的光学、热学、电学和力学性能的新型纳米材料,在电子、能源、催化、传感和生物医学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而石墨烯纳米囊复合材料是石墨烯包裹不同材料(例如药物、纳米颗粒、聚合物、氧化物和细胞)形成的结合体。它比单独的石墨烯具有更多的功能和更优异的性能,在微型/纳米电机、生物传感平台、生物成像剂、药物递送系统、潜在的肿瘤治疗替代品、环境修复平台、先进的电池和新型超
二维(2D)层状材料具有优异而又易于调节的电子结构和物理特性,是目前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在光/电催化、电池、光学器件和传感器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特别是新一代的碳氮基二维有机聚合物,例如带隙适中的石墨相氮化碳(g-C3N4)和组分可调的硼碳氮(BCN)等,具有催化活性高、性能稳定、环境友好等优点,已经成为有机半导体光催化剂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明星材料。但是,传统工艺制备的碳氮基光
农药是农业生产经营中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农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中进行病虫草害防治,农药的使用不可避免地造成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情况的发生,进而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风险。本研究选取了水稻、芹菜、洋葱、茶叶四种农产品为代表,研究了在加工过程中农药残留变化规律,并分别对其进行了膳食风险评估,对农药科学合理的使用及农产品的加工处理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建立稻谷、白
眼底荧光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是眼底疾病诊断主要的检查技术之一。与其他成像技术相比,FFA不仅能提供眼底动静脉血管网的静态图像,而且能记录视网膜血流动态过程,具有独特优势。但是,FFA造影过程会产生大量的时间序列灰度图像,这些图像蕴含丰富的时空信息,具有动静脉血管交错密集、图像背景多变、强噪声干扰、易受眼动影响等特点,对图像处理与分析算法的精度
近二十年,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成为光学显微镜研究的最热门方向,尤其在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三位对超分辨荧光显微成像技术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以后,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以其突破光学衍射极限的分辨率,受到了生物学、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内大量研究人员的关注,利用该成像技术来解决各自领域内的棘手问题。膨胀显微镜是一种新兴的超分辨荧光显微成像技术,其实现超分辨成像的方法不同于传统的超分辨荧光显微成像技术,传统
抗生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使用已导致土壤和水环境的严重污染,通过在生物体内积累造成抗生素耐药性增强已对人类健康构成越来越严重的威胁。为了有效追踪和管控抗生素污染物,开发快速高效的检测分析方法是至关重要的。相对于其他传统检测方法,光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是一种新型检测手段,充分结合了光催化和电化学检测的双重优势,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背景信号低、操作简便且成本适中等优点,已被广泛研究应用于生物分析、污染
主动配电网作为未来智能电网中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是简单的电能分配环节,而是将成为集成发、配、用等多环节共存的供电枢纽。由于大量可再生能源的接入,主动配电网中的发电侧具有强烈的不确定性,使得源-网-荷三元结构间难以达到动态平衡。无论是主动配电网的规划还是运行管理环节,其技术关键问题都在于如何协调该三元结构间的平衡关系。分布式储能或需求响应具备电能缓存功能,其电气特性能够在源、荷之间相互转换,能够实现电
学位
镁合金作为现阶段得以工程应用的最轻的结构金属材料,且具有较高的比强度、比刚度,是当今汽车工业结构轻量化的理想材料。然而由于镁合金具有密排六方的原子结构,滑移系少,变形模式复杂,在室温下成形能力较差,应用成本居高不下,应用范围受到了极大地限制。因此,需要对镁合金的塑性变形机理进行深入探索以提高其成形性能。介观尺度的晶体塑性模型是联系多晶体复杂微观结构与宏观力学性能的桥梁,是探究材料塑性变形机理的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