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必自爱乡始 ——清末乡土志书探析(1904-1911年)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liang33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废除科举,推行新式学校教育,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下,乡土志书的编写和使用在我国发端了。作为融地方志和乡土教材于一体的文献形式,乡土志以爱国爱乡为主要特点,其编写持续到宣统三年(1911年),形成了乡土志编纂的勃兴时期。乡土志作为中国新式教育的教育内容之一,与学制改革等新式教育形式一道,是新式教育建立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内容,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研究不可缺少的内容;乡土志书的编写和使用,还对清末民初以降中国近代转型、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感的培养和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民族史认识的重要切入点;当然,乡土志的编写,在体例、内容、资料来源和使用诸方面,均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并对民国时期的乡土志、地方志的编纂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乡土志的认识和研究,还是我们挖掘和利用这笔丰厚的文献遗产,做好中国民族史、近代史研究的前提。因此,对于清末乡土志的深入探讨,对于中国教育史、中国民族史、中国近代史和文献学的研究,均具有较高的价值。此外,在新时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一方面要弘扬中国优秀历史文化,坚持文化自信,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一方面要加强爱国爱乡教育,培根固本,在青年一代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抵御某些别有用心的国家和势力的对我国的分裂图谋,清末乡土志的编写与教育,无疑又具有较强的现实参考与借鉴意义。目前学界对于乡土志的研究不可谓寡,对乡土志的编写概况、基本内容、体例和作用等都有所涉及,也对一些地区的乡土志展开过专门研究,形成了进一步探讨的坚实基础。然而,目前的研究也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将有阶段性特点,处于开创期的清末乡土志书的研究,放到了清末民国时期乡土志的系统中加以研究,有的甚至放到了中国乡土教材中加以探讨,不但淡化了清末时期乡土志编写及其内涵、作用等阶段性特点,也使对此阶段的研究处于附属地位,廖廖数语带过;其次,既有成果集中在乡土志书的性质、编纂体例、语言风格、思想内涵等方面,大多是以地区为限展开研究,少见以清末全国乡土志为对象研究的专文,缺乏整体深入的研究。有鉴于此,本文专门以清末(1904—1911年)全国所编纂的乡土志书为对象展开研究,分析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探讨清末乡土与国家、个人与群体在表达爱国思想上的不同价值取向。本文共分为四章,以清末乡土志书产生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挖掘乡土志书在编纂群体、体例风格等方面具备的特点,分析乡土志书在表达爱国爱乡思想上不同的价值取向,并探析乡土志书所具备的思想文化内涵和珍贵的史料价值。乡土志书作为新的地方文献体裁,从产生之日便担负起表现编纂者思想的使命。清政府颁布了《乡土志例目》作为官方指导,但乡土志书编纂者从一开始的政治立场就决定了他们希望藉由乡土教材所培养的国民是不同的,因此不同身份的乡土教材作者编纂的乡土教材具有较大差异。大体而言,清末有以地方官员主导下以“忠君”为主要取向的乡土教材;有受西方思想影响的教育界人士以“改良”“自强”等为主题编纂的乡土教材;有国学保存会、南社等社团编纂的通过对家乡的自豪感唤醒民族自尊自信心的乡土教材。虽然编纂者有培养忠君之国民或是现代国民目的之差异,但编纂乡土志书的总体价值取向是一致的,即希望借助乡土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爱乡之心,使之成为“爱国必自爱乡起”的新式国民,达到国富民强之目的。此外,乡土志书在启蒙新思想、传播知识、保留地方文献史料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目前乡土教育在我国并未正式进入中小学课堂,但我们不应忽视乡土教育于培养儿童爱国、爱乡之心的育人作用。
其他文献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边境发展、确保边境巩固、边境安全。边境安全是国家安全和边疆治理共同关注的问题,而在现实中更多的以非传统安全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具复杂化和多变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单一政府主体及简单的合作方式无法妥善解决边疆安全问题,协同治理作为社会治理范式的创新,强调国家、社会各主体达成共识、团结协作、共担责任和共享利益,成为边境安全协同治理的有益尝试和实践模式,因此,本文围绕“边境安全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青少年问题日渐凸显。然而作为对品德、心理、行为有较大偏常甚至违法犯罪的青少年进行教育转化的重要教育机构,专门学校的数量却在不断减少,生存与发展面临诸多考验。无论从保障目标主体受教育权角度出发,还是以改善社会未来的治安和稳定为考量,专门学校都不可或缺。新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对专门学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期待,创造了新的机会,也带来新的考验。因此,本文以云南省三所专门学校为例,
“地方”是一个凝聚了价值观念并且能够栖居的对象,是价值和养育支持的焦点。地方的形成要以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依托,人文地理形成于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地方的自然空间环境对于一个地方人们地方感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因此地理环境是形成地方感的自然因素。地方感是一种特殊的人地关系,是人与环境互动关系的结果。地方感是一个展现人与地方联系的理论视角,是一种人在这个地方生活的独特的经验,既有自然的物质环境有关
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文化旅游的融合,旅游消费从走马观花式的传统观光游、印象游向“休闲化、品质化”的深度游、体验游转型升级,旅游业面临优质旅游服务需求与供给结构性的矛盾调整期。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围绕旅游转型升级隐含和爆发的负面网络舆情层出不穷,网络舆情对地方旅游形象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甚至成为影响政府公共管理的危机事件。本文采取文献研究、理论分析、案例分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国家形象关乎着国家利益。但现在,“中国威胁论”“中国机遇论”等声音此起彼伏。作为中国语言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平台,孔子学院在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一带一路”重大布局的同时,其成人教育功能发挥得如何,是否起到了提升中国国家形象、扩大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作用,是否通过教育传播使传播效果优化。针对目前出现的这些问题,该如何通过孔子学院“提质增
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电子化的公共服务是当下公共服务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门户网站仍旧是电子政务的重要形态,因此从优化电子化服务的角度来研究地方政府的网上政务服务大厅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面对公众多样化的需求,政府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公共服务,但提供服务过程中仍存在“提供的服务不需要、需求的服务找不到”的问题。如何提供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精准化的公共服务,就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本
随着全球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企业商业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依托于互联网从事跨境贸易的商业模式逐渐成为跨境贸易中重要内容。数据跨境流动作为跨境贸易的基石,数据的重要性愈来愈被国家和企业重视。然而基于对个人隐私、国家安全和执法等目标价值的追求,许多政府对跨境流动的数据采取数据本地化措施,其中既有巴西、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也有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国内的数据本地化措施不可避免地
海关在中国虽起源较早,但直到近代才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体系,近代西方列强进入中国,染指中国海关,建立起来的旧海关体系逐渐发展,成为研究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社会发展的缩影,因此学界对于中国旧海关的研究颇多。近年来由于中国旧海关出版物不断被整理出版,国内对于近代海关的研究逐渐系统、深入,且内容逐渐丰富、多样化。其中利用率较高的新出中国旧海关出版物包括《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和《美国哈佛大
危险犯的出现是我们当前面临风险社会不得已的选择,但是它的出现又给我们的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带来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行为人自动消除危险状态行为的认定问题就是危险犯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之一。危险犯是指将行为人实施的危害行为造成法律规定的发生某种社会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作为既遂标志的犯罪。危险犯自动消除危险状态的行为是指在特定的危险状态出现后实害结果发生前,行为人主动消除危险状态的行为。本文站在结果无价值的
二类代理问题是我国上市公司主要的委托代理冲突,大股东隧道挖掘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在实务中频频发生。小股民实力薄弱居于弱势地位易受侵害,保护投资者权益成为市场监管机构和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公司治理本为解决委托代理而生,因而中小投资者也被鼓励参与法人治理。长期以来投资者在权衡积极主义的成本收益后往往会表现出理性的沉默,因而现有研究大多将中小股民作为法人治理结构的监督者而非主要参与者,对中小股东主导公司治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