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以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近三十年来所积累高脂血症病案为研究对象,运用现代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以"痰瘀"为切入点,从症状、舌脉、病机、药物等角度,归纳周老对高脂血症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临证辨证要领和用药经验,探讨其从痰瘀辨治高脂血症的学术思想体系,为临床辨治高脂血症提供新思路。方法:运用MedcaseV3.2仓公诊籍病案数据记录及分析系统,运用强化FPGrowth算法构建加强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模型,使用Xminer Operation Tool运算工具对研究数据进行挖掘处理和逻辑分析,对计量性趋势数据运用Medcase Chart进行解构分析与图形表达。结合数据分析结果,以周仲瑛教授临证辨治思路为模型,运用中医基本理论,重点从病机认识、辨治思路、临床用药等多方位、多角度进行经验探讨与总结。结果:病案数据共861诊次(285人次),其中男性156例,女性129例。发病年龄最低8岁,最高86岁,平均年龄54.65岁,60-69岁之间发病人群最广;症状分布前10的症状分别是头晕、口干、肢体麻木、肢体疼痛、便溏、乏力、胸闷、肢体酸软、失眠、肢体肿;舌象多以暗红(53%)暗紫(30%)舌、苔黄薄腻(51%)为主;临床多见滑、细、弦、涩四种脉象,分别占64%,62%,28%,19%;病机概要多肝肾亏虚(27%)、痰瘀阻络(24%);脏腑涉及肝、脾、肾、肺、心、胃、胆、血脉等,以肝(55%)、肾(47%)、脾(10%)三脏为主,重视络(28%)的损伤;病理因素痰、瘀分别占了 40%和39%;其次是湿、热,占25%,27%,风、火,浊、毒,分别占22%,3%,3%,1%;病理因素的兼夹以痰瘀(32.5%)、瘀热(25.2%)、湿热(22.3%)最为常见;治疗药物频次前30分别是丹参、炙僵蚕、山楂肉、泽泻、桑寄生、制首乌、天麻、枸杞子、夏枯草、地黄、白蒺藜、川芎、决明子、鬼箭羽、葛根、石斛、泽兰、郁金、海藻、法半夏、玄参、茵陈、制黄精、麦冬、地骨皮、赤芍、炒苍术、黄连、鸡血藤、柴胡。症状内关联中头晕→头痛→视糊→耳鸣→胸闷之间的关联紧密(置信度0.4-0.8),舌象中舌质暗(红)→苔黄薄腻关联紧密;病机中肝肾亏虚→痰瘀阻络的支持度最高(0.1206),脉象内关联中置信度为1.0的有沉→细、数,弦→滑、数,小→滑,病机中肝肾亏虚→痰瘀阻络的支持度最高,药物内关联中制首乌→桑寄生→炙僵蚕→丹参→山楂肉→泽泻之间的关联度最大。运用聚类法聚类出三类核心方:(1)制首乌、桑寄生、鬼箭羽、丹参、炙僵蚕、泽兰、制黄精、海藻、泽泻、山楂肉;(2)天麻、白蒺藜、决明子、夏枯草、泽泻、制首乌、枸杞子、炙僵蚕、丹参;(3)玄参、茵陈、炒苍术、黄柏、泽泻、炙僵蚕、鬼箭羽、荷叶、炙水蛭、虎杖。结论:1.本病临床证候复杂多端,涉及多脏腑多系统病变,常见头晕头痛、心胸疼痛、胸闷、肢体麻木疼痛、胁痛、腹胀、视力模糊等,多见暗红(紫)舌、苔黄薄腻;多见滑、细、弦、涩四种脉象。2.本病本虚标实,病变脏腑主要在肝、肾、脾,与心、脑相关,久病及络。病理因素以痰、瘀、湿、热、风、火,浊、毒为主,痰、瘀最为常见并贯穿整个病理过程,是高脂血症进展的关键因素。核心病机为肝肾亏虚、痰瘀阻络,常见有肝郁脾虚,痰凝瘀阻;肝肾亏虚,痰瘀阻络;痰瘀阻络、湿热内蕴;痰浊瘀阻、内风扰动;痰瘀阻络、心营不畅;痰瘀阻络、气血(阴)两虚六个证型。3.周仲瑛教授治疗本病多从痰瘀立论,多采用化痰逐瘀、驱邪通脉之法,配合疏导气机,注重调补脏腑,从本缓治,临床当辨别痰瘀的属性、部位、兼夹及先后等不同而治疗各异。4.临证用药多以化痰行瘀为主,配合滋补肝肾药、清热利湿药、祛风通络药、益气养阴药等,特色用药如天南星、海藻、僵蚕、姜黄、山楂、荷叶、玄参、水蛭、鬼箭羽、泽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