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姚永概(1866-1923),字叔节,光绪戊子(1888)举人。生于桐城“麻溪姚氏”文学世家,为姚莹之孙,姚溶昌之三子,姚永楷、姚永朴之弟。师事方宗诚、吴汝纶等名家,精于诗文,才气俊逸。 本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论述姚永概对待晚清民初鼎革前后政治态度的转变。易代之际,时局动乱不定,民有倒悬之危。姚永概参与清末新政,赴日考察自治制度,参加安徽地方自治,殚精竭虑。民国后,坚不入仕,专心教育,晚年耽于内典,不参加政治运动,避祸全身。 第二章论述姚永概对新旧文化思想的价值取向。清末国局危乱,西潮涌来。姚永概身为安徽高等学堂教务长、安徽师范学堂监督,积极引进西学与教育人才,提倡女性教育与民主精神。而在新文化运动毁圣灭经的冲击中,坚守儒家本位,重视伦理纲常,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力挽斯文之不坠。 第三章论述姚永概的古文成就。桐城派经姚鼐创建,发展到晚清,出现空疏窳弱之病,文气渐弱,后得曾国藩一振而光大。姚永概为南方桐城派中佼佼者,家学底蕴深厚,曾被其父赞为“必绍家学无疑也”;后馆于莲池书院两年,与吴汝纶、贺涛、王树枏等人往来密切,诗文唱和,书信不绝,深受曾国藩古文一脉北方雄肆文风的影响,衍“四象”为“四气”。他虽无法阻止桐城派在时代变迁下终结的命运,但为了挽救桐城派衰亡的颓势,守孤诣于京师尘埃之中,编讲义,作诗文,教学授课,最终成为桐城派殿军人物之一。在文学理论、古文创作上可谓成绩斐然。 “守正容新”的姚永概,面对新学与旧学、中学与西学的文化选择下,其内在的冲突与动力,正是桐城派于现代转型中的一种表现,也是易代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共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