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的现代转型——以姚永概为论述中心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3697313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姚永概(1866-1923),字叔节,光绪戊子(1888)举人。生于桐城“麻溪姚氏”文学世家,为姚莹之孙,姚溶昌之三子,姚永楷、姚永朴之弟。师事方宗诚、吴汝纶等名家,精于诗文,才气俊逸。  本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论述姚永概对待晚清民初鼎革前后政治态度的转变。易代之际,时局动乱不定,民有倒悬之危。姚永概参与清末新政,赴日考察自治制度,参加安徽地方自治,殚精竭虑。民国后,坚不入仕,专心教育,晚年耽于内典,不参加政治运动,避祸全身。  第二章论述姚永概对新旧文化思想的价值取向。清末国局危乱,西潮涌来。姚永概身为安徽高等学堂教务长、安徽师范学堂监督,积极引进西学与教育人才,提倡女性教育与民主精神。而在新文化运动毁圣灭经的冲击中,坚守儒家本位,重视伦理纲常,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力挽斯文之不坠。  第三章论述姚永概的古文成就。桐城派经姚鼐创建,发展到晚清,出现空疏窳弱之病,文气渐弱,后得曾国藩一振而光大。姚永概为南方桐城派中佼佼者,家学底蕴深厚,曾被其父赞为“必绍家学无疑也”;后馆于莲池书院两年,与吴汝纶、贺涛、王树枏等人往来密切,诗文唱和,书信不绝,深受曾国藩古文一脉北方雄肆文风的影响,衍“四象”为“四气”。他虽无法阻止桐城派在时代变迁下终结的命运,但为了挽救桐城派衰亡的颓势,守孤诣于京师尘埃之中,编讲义,作诗文,教学授课,最终成为桐城派殿军人物之一。在文学理论、古文创作上可谓成绩斐然。  “守正容新”的姚永概,面对新学与旧学、中学与西学的文化选择下,其内在的冲突与动力,正是桐城派于现代转型中的一种表现,也是易代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其他文献
对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一直是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选择。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从文学中吸取养分不断壮大自身,毕业于80年代初期的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吴子牛等中国第五代导演
本文借鉴构式语法理论,以现代汉语“把”字句的一个次类,即心理认同类“把”字句为研究对象,从共时的角度全面分析了该构式的句法语义属性,并概括出构式义;从历时的角度详细考察了
造词法的研究,多是以基本词汇为研究对象,从历时角度探源词汇衍生的方式,而对于新词语的造词法研究较少。辞书的研究多集中在释义模式和辞书编纂方面,而较少以辞书为对象和参照研究新词语。新词语虽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门议题,但对于其时间范围的界定却始终没有一个客观统一的划分标准,而研究词典中新增加的词语,就解决了这个界定问题。同时只有规范的,符合汉语造词规律的,被人们广泛运用的,并且较为稳定的词才能编入《现
学位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许慎运用“六书”理论,对9353个篆文及1163个重文进行了精审的说释。在解释这些文字时,许慎遵修旧文,博采通人,引证群书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