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技术下的轨道交通建筑(高架车站)设计应用探究 ——以西安市五号线交大创新港站为例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son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BIM技术下的建筑设计实践仍然是建筑学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本文结合BIM技术的市场应用端,BIM技术在“正向设计”的应用较为困难,抛开政策因素,大环境因素不谈,其主要原因在于BIM设计平台的应用门槛偏高。目前普遍认知通常把CAD到BIM转化的过程类比成80年代末90年代初从纸上制图到CAD计算机复制制图的阶段。笔者通过从手工制图到CAD辅助设计,变的只是建筑师画图的效率,二维图形模式下的建筑设计方法仍旧没变,制图标准也没变,基于二维的工作界面下的设计思维同样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从CAD制图到BIM技术应用,其实是冲击了建筑师原有的设计思维,笔者提出要向实现BIM“正向设计”首先树立新的BIM思维,以新的BIM思维结合新的BIM平台共同搭建基于BIM技术平台的“生成式设计”工作流程,并将其应用在轨道交通建筑(高架车站)的方案设计当中。建筑设计实践是理解、应用BIM技术的最好的方法与手段,文章抛弃单一的BIM软件平台,目前市场上各个品牌的软件平台开发程度参差不齐,应用侧重点不同,笔者将根据新的BIM思维,将Autodesk Revit、Rhino、Grasshoper For Rhino等多个软件共同组织出一套复合的BIM应用平台,提炼总结出基于BIM平台的“生成式”设计流程和应用方式,使得不同软件在该设计手段下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本文分析归纳出城市轨道交通高架车站的建筑设计特点,并提炼出城市轨道交通建筑高架车站的建筑空间、外部形态、内部功能、使用流线等各个方面。并以BIM思维为设计研究基础,以整合后的多个BIM软件为设计研究平台,以BIM技术下的“生成式设计”为设计研究手段,以城市轨道高架车站为设计研究载体,以西安市五号线交大创新港站为设计研究案例,得出一套可以适用于目前市场上端的BIM应用策略。本文一共有六个章节,第一章为探讨BIM发展的历史及其意义,指出了BIM、生成式设计、BIM思维等关键概念,并提出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着重探讨了在建筑设计各阶段中BIM的具体应用平台及“正向设计”的应用困局。第三章,着重对高架车站建筑进行理论梳理和实地调研研究有关项目和案例。第四章在建筑设计中总结出BIM技术下一系列的参数应用以及得出“生成式设计”的BIM应用流程与策略。第五章以西安市五号线交大创新港站站房设计为例,使用多BIM平台,以“生成式设计”为手段,得出高架车站建筑方案设计阶段BIM应用的一般策略。第六章是提出目前以BIM为基础的生成式设计目前在建筑设计实际应用方面的局限性与其可以改进的方面。文章希望能在城市轨道高架车站的建筑设计部分中引入基于BIM技术的“生成式”设计手段,可以在交通建筑设计中流线组织、空间营造、功能构成、形态设计等方面从人的主观经验判断到信息化模型的逻辑推导,最终得出BIM技术在“正向设计”的应用策略。
其他文献
近5年来,中国等多个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预制构件(precast components,PCs)产业化发展,提高其占全部建筑的比例。与现场浇筑施工相比,预制构件因具有耐用性、美学多功能性、节能环保等独特优势而广受欢迎。合理的生产调度计划可以有效增加预制构件制造企业的总净收益、提高准时交货率和客户满意度。为此,本文针对预制构件制造商生产能力不足情况下的单工厂订单接受与调度、工期指派和调度集成以及
随着人类医学的发展,人们对人体内外环境中某些指标的异常浓度与人类疾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于人体外部环境而言,日常用水中次氯酸(HClO)浓度异常会对人体造成严重损害。同样,人体环境中的一氧化氮(NO)在人体神经系统的免疫系统和血管扩张途径中发挥作用。此外,生物硫醇谷胱甘肽在肿瘤细胞中过表达。因此,发展高灵敏度和选择性的病标志物传感策略对于监测人体健康状态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研究了分别利用有机
过去的20年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传统村落的角色定位由发掘保护为主转变为保护传承为主。街巷空间作为室外公共交往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对功能与文化的需求,其空间形态往往体现出对地域气候强烈的适应性,这一点在传统村落街巷空间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但在如今的现代村落街巷建设中,由于经济成本、用地问题等各方面的原因,现代村落街巷建设呈现出街巷空间组成模式化、功能单一、生态性差等一系列问题,不仅无法满足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结构功能复杂的建筑不断涌现,建筑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也随建筑的规模变大而变大,因而减少建筑火灾带来的损失就显得极为重要,尤其是在减少人民生命安全损失方面。本文围绕写字楼建筑案例,根据其建筑功能特点及建筑防火设计特点,引入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与BIM等相关技术,利用BIM、RFID、消防疏散、疏散标志、疏散诱导系统等最新科学理论。
随着地铁建设的不断发展,地铁站内所需的基础服务设施也在不断地完善。休憩设施作为地铁站内服务设施的一部分是不可或缺的。目前,我国地铁站内因休憩设施不足或缺失而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的现象时常发生。论文以弹性设计理论为基础,运用TRIZ发明原理,致力于解决地铁站内休憩设施的设置既不影响人流疏散又可以满足用户需求二者之间的矛盾。论文首先对弹性设计及TRIZ理论的概念、内容及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弹性设计
附加阳光间型被动式太阳房广泛应用于我国太阳能丰富地区,由于其受室外空气温度、太阳辐射双波动外扰影响,导致附加阳光间型被动房热负荷波动较大,传统稳态算法难以满足计算精度要求,需采用动态算法,而已有的科研软件如Dest、Energyplus、Trsnsy等模拟软件上手难度大、建模过程复杂等原因难以在工程设计领域中大规模推广应用。基于此,本研究建立了附加阳光间型被动建筑传热模型,分析了附加阳光间型被动建
上软下硬地层条件下的大跨、浅埋暗挖地铁车站施工难度大、风险高,特别是在上覆软土地层较厚的情况下,隧道拱顶围岩的自稳能力差,难以形成有效的支撑体系。车站隧道在开挖过程中容易导致上覆地层产生较大变形,进而诱发地表过大沉降,影响地面交通和周边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开展上软下硬地层条件下的地铁车站暗挖施工方案比选及施工稳定性的研究意义重大。论文以贵阳地铁3号线北京路站工程为依托,基于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
随着桥梁事业的不断发展,异形拱桥因其结构独特新颖,在桥梁美学发展的带动下,发展尤为迅速,涌现了一大批形式各异的异形拱桥。本文研究对象为一非对称空间异形拱梁组合桥,该桥位于“S”曲线上,采用“以折代曲”理念设计为折线型,本文以该桥为依托,建立空间有限元模型,基于静力分析研究了各荷载对该桥静力特性的影响情况,进一步展开稳定性、动力特性及抗震性能方面的研究,分析总结了折角大小、折角位置和拉索直径三个因素
微藻生物质是一种拥有广阔前景的生物能源,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本研究以普通小球藻FACHB-25为研究对象,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对其辐射,筛选出生长速率快、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优势藻株,并就其光合性能、细胞组分等与原始藻株进行对比。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各藻株在基因水平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和基因表达分析,比选出絮凝采收小球藻的最优方案,并进行发酵制备乙醇实验,为后续微藻制备乙醇工业化运行提供依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城市发展中重点保护、开发的对象。在国内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方兴未艾的今天,“千街一面”的情况仍不少见,历史文化街区的地域特色如何通过景观更新设计展现出来,是我们当下需要深思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本论文从市井文化的角度出发,探索历史文化街区在景观更新设计中得以展现地域特色的方法。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更新研究现状的总结和发展历程的梳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