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石岩堰塞堆积体土性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分析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lood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对基础工程建设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岩土工程中对目标土体的力学特性研究分析日益重要,而土体本身的形成就是一个复杂的地质作用过程,其受沉积历史,复杂应力变化等的影响。从以往的大量工程经验和岩土工程实际来看,土体自身的物理力学性质就有不确定性,工程土体参数大多具有空间变异性,也就是土性指标随空间变化具有随机性。而土体力学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将直接影响工程运行状况与工程安全。因此在大型岩土工程开展之前,对其土体力学参数的空间变异性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云南鲁甸县红石岩堰塞堆积体整治工程为例,将随机场理论应用于红石岩堆积体的空间变异性研究。结合有限的勘察数据资料,对红石岩堰塞体的工程性质做了基础分析和数据处理,研究表明崩塌滑坡形成的堰塞堆积体密实度及含水率有沿深度增加的趋势。随后以剪切波速、表面波速及电阻率数据构建竖向和水平向红石岩土性参数随机场模型,并验证其土性剖面满足平稳性和各态历经性。完成实际勘测数据的采取和数据标准化,分析并给出了实际工程中取样间距、趋势函数和计算土层厚度h的确定原则。讨论了相关距离和波动范围的关系,对波动范围的计算方法优劣作出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递推空间法改进。进一步对五种相关函数型式拟合对比分析,确定了红石岩堰塞堆积体的相关函数型式为高斯型。以改进的递推空间法、相关函数法和拟合方差折减法计算红石岩竖向和水平波动范围值,并给出可靠的红石岩堆积体的竖向和水平波动范围工程参考值分别为3.28±0.55m与34.25±5m。讨论了不同计算方法和不同计算指标对所得波动范围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方法计算所得的波动范围值结果相近,相关函数法计算结果大于递推空间法和拟合方差折减法。不同指标计算所得波动范围结果有较好一致性,电阻率计算结果大于表面波速和剪切波速。参考国内外文献资料给出了不同地区的波动范围值作为工程参考。最后介绍了不同的随机场离散方法和其优缺点,重点介绍了局部平均法、KarhunenLoeve展开法和协方差分解法为基础的随机场离散方法。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通过不同方法实现了红石岩堰塞堆积体杨氏模量二维随机场,并分析了波动范围的变化对于参数随机场的影响。研究表明局部平均法和K-L展开法对随机场模拟效果较好,堆积体土性参数随机场的空间变异性主要沿深度方向变化,参数随机场的空间变异性与波动范围一般呈负相关关系。
其他文献
梁柱半刚性连接使结构在延性、耗能能力方面表现优越,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但是采用半刚性节点的结构体系抗侧刚度较低、侧移较大,因此研究人员提出在半刚接框架结构中加入支撑的方法对结构体系进行改进。屈曲约束支撑(Buckling restrained brace,BRB)具有近乎相同的拉压受力性能,相较于普通支撑优势明显,将其应用到半刚接结构中既可以发挥半刚性节点的优点,同时可以提高结构体系的抗侧刚度。但
拼合柱是指由数根截面较小的规格材通过螺栓或者钉等连接而成的较大截面的木柱,可用于低层的住宅和商业木结构建筑。虽然其承载力低于胶合木柱,但该类无胶木柱加工简便,有利于减少胶粘剂对环境的影响。然而,拼合柱中的金属连接件会形成热桥,且不利于切割和回收再利用,因此木销可能是更为合适的拼合柱连接件。常见的硬木销力学性能较差,且具有明显的应力松弛,不利于层板和木销的紧密连接。通过压缩改性可以有效提高木材的力学
我国辽中地区冬季气候寒冷且漫长,供暖期天数为150天。通过前期实测调查发现,冬季农宅室内供暖现状不能满足居民的基本热需求,农户普遍表示希望提高室内环境温度,其原因在于多数农宅的围护结构保温性能较差,既不利于营造舒适的室内热环境,也不利于建筑节能。由于辽中地区是严寒气候区中太阳能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利用覆膜缓冲空间与农宅集成应用是经济收入较低农户普遍采取的技术措施,既可最大化利用太阳能资源提升农宅冬季
目前,冻融破坏已经成为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正常使用的重要原因,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冻融循环后的混凝土开展了破坏机理、力学性能、本构模型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由于冻融作用的复杂性和混凝土结构本身的多样性,此领域尚有研究发展的空间。在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对冻融循环后钢筋混凝土抗压构件力学性能的研究仍不够完善。针对以上情况,本文利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开展了冻融循环后钢筋混凝土短柱轴压性能的研
剪力墙结构体系是中高层建筑中被广泛采用的一种结构体系,具有较大的抗侧刚度和强度;其缺陷是缺乏足够的塑性变形能力,容易在强烈地震作用下产生不可修复的损伤。为了实现结构可恢复功能的设计理念,针对结构体系中被广泛采用的联肢剪力墙,考虑到地震时其中的连梁及墙脚部分均易遭受严重破坏的特点,本文提出一种摩擦型震后功能可快速恢复的联肢墙,包括消能墙肢和消能连梁的构造及恢复力模型,其抗震性能的主要优势为:消能墙肢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巨大挑战,世界各国积极寻求绿色低碳发展方法。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量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据统计,建筑碳领域排放量占到全国总碳排放量的近三分之一,因此建筑领域的节能减碳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高速发展,高校建筑能耗随之不断增大,在城市能耗组成中,建筑面积仅占3%~7%的高校建筑能耗占到30%以上。因此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超高层建筑,其中分布在高烈度地区的超高层建筑也随之增加,因此超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变得尤为重要。结构抗震设计常用的方法有传统抗震方法、减震或隔震方法、减震-隔震混合应用方法。目前关于结构的隔震设计与消能减震设计已有较大的发展,而减震-隔震混合应用技术仍在发展中。本文结合一栋拟建超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探讨在实际工程中采用减震-隔震混合抗震技术的可能性。本文主要做了以
建筑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工业界面临的挑战和难题。在发生的众多施工现场安全事故中,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安全事故发生的首要原因。目前关于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很多,但是从复杂适应系统层面出发,研究现场不安全行为涌现现象以及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方面还不够完善。因此将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看作系统的涌现现象,探究各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对建筑施工现场不安全
21世纪以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发展的共同影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不断上升,造成的损失亦呈上升趋势,而洪涝灾害在各类自然灾中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洪水对洪泛区建筑会造成较大的危害,目前基于洪水水深、流速作用村镇房屋的损伤评价研究较少,本文拟通过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水深、流速的洪水与房屋破坏程度的关系,为抗洪实践做指导
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得中国人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并且可以代代相传,具体表现为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遗传基因和生活智慧。然而,由于气候和文化差异,起源于西方认知体系的舒适理论尚不能非常贴切地描述中国人环境适应能力。中国文化中包含着许多描述和提高中国人环境适应能力的经验,但是由于“文化壁垒”的存在和经验式方法的大量使用,这些经验很难被直接应用于舒适相关问题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基于这些经验,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