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香玉病毒病原鉴定及脱毒苗培养.增殖技术的研究

来源 :东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glei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龙江省栽培的晚香玉单瓣品种的病毒发病率较低,一般为45.95%左右,重瓣品种中Poarl的发病率最高,达到97.3%。发病植株普遍出现叶面嵌纹或黄色条斑等病症,抽花后其花轴表面亦可发现有明显的条纹病症。病毒在晚香玉植株体内的存在,使得晚香玉植株生长缓慢,植株的每株花序数、座花率降低,花期缩短,花小,花色淡,商品价值大大降低。 侵染晚香玉的病毒寄主范围可能十分狭窄,人工接种了5科7种指示植物,结果表明,均未被晚香玉的病毒侵染,可能该病毒仅感染晚香玉一种植物;病毒粒体在晚香玉的花轴叶鞘、新生叶片、鳞叶含量较高,而鳞茎盘内携带的病毒粒体较为稀少;电镜观察侵染晚香玉的病毒为长丝状,病毒平均长度为750nm,病叶细胞质内见到针状内含体,扫描电镜下观察到风轮状内含体,因而从病毒分类上可以初步断定侵染晚香玉的是马铃薯Y病毒属的一种,并可能属于第二亚群。根据以上特征表明侵染黑龙江省晚香玉的病毒具体分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以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花卉专业提供之晚香玉的鳞茎0.15~0.3mm茎尖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蔗糖3%,琼脂0.8%,调pH值至5.7~5.8,通过激素配比试验,筛选出最佳的培养基组成。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获得了晚香玉的无毒试管苗,结果表明:最佳诱芽培养基为MS+ IAA0.1mg/L +2-ip0.3mg/L,诱芽率为100%,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1.0mg/L+NAA0.01mg/L,生根率为100%,利用此项组培技术,进行不同外植体大小、鳞茎热处理对脱毒效果的影响的研究表明在80℃高温条件下处理10min,然后切取0.3-0.5mm茎尖进行培养,脱毒率100%。 以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花卉专业提供之晚香玉的鳞茎茎尖为外植体,对晚香玉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再生苗的生根和移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诱导愈伤组织最佳培养基为MS+2,4-D1.5 mg/l+BA0.5 mg/L,其出愈率达到90%;愈伤组织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IAA0.1mg/L+2-ip0.3mg/L,分化率为87%,平均分化苗数6.7;再生植株生根壮苗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IBA1.0mg/L+NAA0.01mg/L,生根率为100%,再生苗移栽后缓苗快,成活率100%。 晚香玉试管鳞茎微繁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接种4~6cm高的试管苗,在pH值为6.8,蔗糖浓度为90g/L,PP333浓度为10mg/L的培养环境下最有利于晚香玉鳞茎的形成和膨大。试管鳞茎的直径为5~10mm时,移栽成活率高达97%~100%,并且鳞茎带叶和根有助于移栽成活。 通过以上研究,对晚香玉建立了有效的茎尖培养脱毒苗的快繁体系。
其他文献
本研究围绕根域限制的作用机制进行了一些探讨。1.以栽植在10L塑料桶中2年生藤稔葡萄作为根域限制处理,并以定植于50cm厚土床上的上述葡萄幼树为对照进行的研究表明,在根域限制
关于B.t基因转化花椰菜已有不少报道,但很少有将CpTI基因转化花椰菜的研究报道。本实验以花椰菜为试材,通过植物基因工程获得抗虫转基因植株,主要的工作和结果如下: 1.花椰菜高
修剪是核桃栽培管理的重要环节,可通过平衡树体各部分之间营养关系,促进树体的生长。本研究以四川省眉山市黑龙滩核桃基地的‘川香’核桃为试材,分别在2013年5月和2014年2月
随着东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适应新时代区域进一步发展和财政管理升级的需要,东疆财政局以探索财政管理新模式为抓手,以财政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结合各部门业务工作的需求,
运用数据包络(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以京津冀区域2011—2017年的数据为样本,对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的相对效率和综合效率进行评价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1—2017年京
中小企业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但在参与政府采购活动中却存在竞争劣势,现有法律法规亦存有制度缺陷,难以实现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目标.本调研报告总结政
治戚继光非常关注练将、练兵和武器装备.他认为,军队中的人,无论是兵还是将,都应当训练.只有练出良将和精兵,才能在战争中赢得胜利.两者都很重要,不能顾此失彼.但比较起来,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