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岁汉族儿童与藏族双语儿童假装理解能力发展及训练的对比实验研究

来源 :西南师范大学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ctrl111shi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者们对儿童获得假装理解能力的年龄以及对实验范式的争议颇多,并且国内目前还没有对不同民族儿童假装理解能力的跨文化研究。本研究采用改进后的Lillard的实验范式对267名3~9岁汉族和藏族儿童进行了测试,用自制的儿童信息调查表对这部分儿童的一些基本的家庭及社会情况进行了调查,同时用自行设计的训练对儿童进行了训练。得出了以下结论: 1.3-9岁中国儿童在假装叙述问题和假装想法问题中的通过率总体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且假装叙述问题的通过率高于假装想法。 2.家长的职业因素、家长的学历因素、家长与儿童的接触方式因素、儿童与家长的语言交流因素以及儿童通常的玩耍伙伴因素对儿童成绩的影响很显著。其中家长的学历越高、职业越稳定、与儿童接触方式越平等,儿童与家长的交流越充分,儿童在假装理解任务上的成绩越优异。经常与比自己大的朋友玩耍的儿童的成绩更好。该结果有力地证明了我们以前提出的引导性社会交往理论。 3.假装叙述问题中,藏族儿童3岁时的表现就非常好了,并且一直远远优于汉族儿童的表现,汉族儿童在8岁时才基本具备该能力。而假装想法问题中,汉族儿童的表现要略高于藏族儿童的表现,汉族儿童在8岁时具备该能力,藏族儿童要比汉族儿童滞后一年左右。 4.在假装叙述问题中,我们的训练对汉族儿童有效,使汉族儿童的表现在9岁时达到与藏族儿童一致的水平。在假装想法问题中,我们的训练的确使儿童在假装理解能力任务中的成绩都有所提高,且7岁组的成绩优于3岁组的。因此因为没有真正听懂实验者的指导语或者是因为并没有真正掌握指导语中涉及到的一些词语的真正涵义也是导致儿童成绩低下的一个原因。
其他文献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一篇壮观的中华民族创业巨幅开始铺开。崭新的社会制度下,武术作为中国的“国宝”“国粹”,也开始伴随着共和国革命和建设新时代迈开豪迈
研究工作记忆中的注意焦点转换,对于探讨工作记忆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既是揭示复杂认知加工规律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理解复杂认知加工机制的基本任务之一.本篇在工作记忆
个人、社会、国家是参与职业体育实践活动的三主体,西方和中国的职业体育所不同的价值取向规定了三主体的不同关系,形成了迥异的运行机制,造成了差别的结果。在西方,职业体育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人类进步史上一个伟大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珍宝,其发展背景与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难以分开。现代奥运会又在特定时期、特定阶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发展到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