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损伤或功能障碍可引起以自发痛(spontaneous pain)、痛觉过敏(hyperalgesia)及痛觉超敏(allodynia)为特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机制复杂,难于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因此进一步深化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机制的理解,探寻新的治疗药物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重要研究方向。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后的治疗上,而针对该病在发生过程中进行预防性干预的研究比较缺乏。在神经损伤之初或损伤之前,使用药物保护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减轻促炎因子上调导致的细胞激活和细胞死亡在神经痛的治疗中具有一定价值。传统的神经药物如神经生长因子系统NGF-β、NT-4等,因在神经痛的发生和维持中可能起到促进痛觉过敏的作用而受到限制。研究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与这些传统神经保护药物不同。EPO具有保护初级感觉神经元、脊髓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等作用,而且不诱发疼痛。多项研究提示EPO具有减轻异常疼痛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减轻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背角神经元调亡,降低外周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性和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本文选用人工合成的外源性EPO,即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erythropoietin, rhEPO)为干预药物,采用预防给药的方法,以腰5 (lumbar five,L5)脊神经切断大鼠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模型,评估了rhEPO预处理对大鼠行为学及脑细胞因子释放、核因子NF-κB的活性变化的影响。以期探讨rhEPO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可能机制。[目的]研究rhEPO对神经病理性大鼠的行为学及脑炎性细胞因子和核因子NF-κB活性的影响。[材料和方法]体重190~220 g,出生8~10周,成年雄性SD (Sprague-Dawley)大鼠,按照Kim和Chung的方法通过L5脊神经的结扎横断建立神经损伤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n=10):(1)假手术组,(2)损伤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组(生理盐水组),(3)损伤腹腔注射rhEPO5000 U/kg (rhEPO5000组),(4)损伤腹腔注射rhEPO3000 U/kg (rhEPO3000组),(5)损伤腹腔注射rhEPO1000U/kg (rhEPO1000组)。所有大鼠在术前当天及术后每日16时,腹腔注射相应剂量药物一次,测量术前当天及术后第3、7、14 d机械、热痛觉改变。采用ELISA测定术后第7d大鼠脑组织(n=8) TNF-α、IL-1β、IL-6及IL-10的水平。采用凝胶电迁移法(EMSA)测定术后第7d大鼠脑组织核因子NF-κB活性。[结果]脊神经损伤后大鼠一般情况均良好,但出现了明显的机械痛觉超敏和热痛觉过敏表现,在术后第3d达到高峰,持续至术后第14 d,证明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制作成功。与生理盐水组比,rhEPO5000和3000组大鼠机械和热痛阈值、大脑组织TNF-α、IL-1β、IL-6及NF-κB活性明显减低,而IL-10明显升高。[结论]本研究的结果提示rhEPO可预防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其效应与抑制脑NF-κB活性,减少促炎细胞因子和增加抗炎细胞因子释放有关;证实了中枢神经系统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主导的“神经炎症”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该结果提示rhEPO在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方面具有一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