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不同的时代环境当中,价值观念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转变。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以及文化多元化的影响,我国的价值观发展状况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在现代国家治理中,核心价值观呈现出不同的维度和面相。从意识形态的复杂性来看,它是多元化价值观之争中所必须确立的“主流意识形态”;从国家认同的重要性来看,它是培养公民爱国情感所需要提出的“植根土壤”;从综合国力的构成来看,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常态的国家治理中有三个核心元素:政府(官员)、市场(企业)和社会(国民)。政府守卫秩序,市场创造财富,社会谋求和谐,而凝聚国民的核心价值观大体上可以兼容这样的三元架构。在复杂多元的社会治理中,国家的引导与控制形态有赖于三种路径的组合使用,即:法律、纪律和道德。近年来,基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目标,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中,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分别回应了法律和纪律,核心价值观则是回应道德。呼应时代诉求的新道德建立起来非常不容易,倘若能真正走进人心,则可以显著降低社会治理成本。从国家发展的历史线索看,新中国成立的六十多年来,大致走过了三个阶段。首先是毛泽东时代,让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探索和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框架,这个阶段执政党的使命关键词是“解放”。之后邓小平开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国人民逐步解决温饱问题,走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上升轨道,这个阶段执政的使命关键词是“建设”。如今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而努力,人民期待过上更美好的生活,古老文明有望焕发新的活力,这个阶段执政党的使命关键词是“复兴”。不同时期的核心使命和任务不同,与之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也表述有别。从世界工业文明的大背景中俯瞰,欧美各国的崛起经验说明价值观的营建与扩张,对于社会治理与国家兴衰具有重要意义。当中国进入文明复兴轨道,要赢得竞逐富强的最终胜利,有必要在全民族达成高度的价值共识,并用中国式的核心价值观参与全球竞争。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探索,党中央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社会-个人层面均作出了规范的指引和表述,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问题。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种倡导,更应当落脚于践行。只有将其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协调因社会结构多元化、社会利益分层化导致的价值冲突,才能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凝聚社会力量。当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通过教育教化、舆论引导与文化熏陶等多种途径,将内化养成与外在引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当下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应与使命意识匹配,以实现中华文明复兴的“中国梦”为主轴,强化提炼与“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相适应的价值观,在全球化浪潮中彰显中国主体意识。在当代中国,有着一个特殊的力量,一种强大的制度安排。8700万共产党员,436万个基层党组织,犹如水银泻地一般覆盖或者渗透于政府、市场和社会。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打铁还需自身硬。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要同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大布局相联系、相贯通。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和改善党的肌体,逐渐体现政党在领导政府的同时约束权力,在做大市场的同时节制资本,在培育社会的同时凝聚人心。管控权力,制衡资本,团结社会,这是执政党自身建设应着力秉持的价值观定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宏大的“铸魂工程”,担负着在全球化时代塑造人民“价值信仰”系统的宏伟任务,意义重大而深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将重点放在实现国民认同和建立人民信仰上。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行动对于我们实现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追求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我国的未来发展以及“中国梦”的实现都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