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金属元素表面偏析行为提高钙钛矿相氧化物电极材料的活性及稳定性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cheng22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固体氧化物电池(SOCs)具有化学能-电能转换效率高、燃料多样化、排放污染物少等优势,被认为是一种颇具前景的能源转化装置。然而缺乏高效稳定的电极材料导致SOCs难以实现大规模应用。钙钛矿相氧化物(ABO3)以其结构稳定、组成可调等优势作为电极材料而被广泛应用于SOCs领域。在高温工作条件(>600oC)下,研究者发现钙钛矿表面往往存在阳离子偏析,这极大地改变了电极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而影响电极的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然而表面偏析影响电极性能的机制缺乏系统的研究,相关机理尚未明晰。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揭示离子偏析对表面反应动力学过程的影响机理,通过对表面偏析行为的调控实现高效稳定的电极材料合成。为此,本论文利用脉冲激光沉积法(PLD)构建了具有可控形貌、组成、晶体结构的薄膜模型体系,综合运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基于同步辐射的近常压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先进表征技术,系统研究了元素偏析对钙钛矿电子结构、化学环境等表面性质的影响,探讨不同晶格位置的阳离子表面偏析行为与电极性能之间的关系。具体的研究成果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地研究了PrxCe1-xO2(x=0、0.2、1)表面修饰层对La0.4Sr0.6Co0.2Fe0.6O3(LSCF)电极氧还原反应(ORR)动力学过程以及材料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发现抑制钙钛矿A位偏析有利于电极活性与稳定的提高。首先,利用PLD制备了具有可控组成及结构的LSCF薄膜电极模型材料,并在其表面沉积了一层不同厚度的PrxCe1-xO2修饰层。电化学测试表明修饰后的LSCF电极比纯相的LSCF表现出更高ORR活性和更好的稳定性,其中Ce O2对稳定性提高最为明显,Pr O2对LSCF的ORR活性提升最为显著。综合利用X射线光电子谱,俄歇电子谱、透射电镜等材料表征方法,发现纯相LSCF电极的性能衰减主要是由于高温运行时Sr表面偏析造成的。而表面修饰层成功地抑制了Sr偏析行为,从而大大提高了电极的长期稳定性。三种修饰层对Sr偏析的抑制效果遵循Ce O2>Pr0.2Ce0.8O2(PCO)>Pr O2的顺序。Ce O2修饰层中不仅Sr溶解度最低,而且氧空位浓度最低,这有助于抑制Sr在表面的偏析,因此获得的稳定性最高。随着修饰层中Pr含量的增加,氧空位形成能和Sr替代能降低,其中Pr O2具有最高的表面氧空位浓度,故电极活性最高。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可通过调节表面修饰层的氧缺陷浓度调控表面Sr富集行为,提高电极材料的ORR活性和稳定性。(2)以Pr0.4Sr0.6Co0.2Fe0.7Nb0.1O3(PSCFN)薄膜作为模型体系,系统研究了高温还原条件下钙钛矿B位元素的初始溶出过程(即B位元素表面偏析且形成颗粒),揭示了溶出过程中表面电子结构、表面组成的演变过程以及对催化活性的影响机制,提出了B位元素溶出提高电极活性的调控策略。表面性质的分析结果表明在还原的氢气中加热后,PSCFN薄膜的Co、Fe会偏析至近表面形成Co-Fe富集层,随后表面溶出形成(Co,Fe)Ox纳米颗粒。扫描隧穿谱结果显示,在持续的氢气条件下加热PSCFN,钙钛矿基底和溶出的(Co,Fe)Ox纳米颗粒的能隙都持续减少。这一电子结构演变信息及电化学活性测量结果都表明了钙钛矿基底在还原气氛下被活化,与纳米颗粒共同为表面催化反应提供了活性位点。在薄膜电极机制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为了进一步研究溶出行为对多孔材料性能的影响,制备了PSCFN粉末材料,在更高的还原温度下将溶出的(Co,Fe)Ox纳米颗粒还原为Co-Fe合金,所得到的电极材料在氢氧化反应与甲烷重整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活性和稳定性,是理想的钙钛矿燃料电极材料。(3)通过调控Pr0.4Sr0.6(CoxFe0.9-xNb0.1)O3(x=0、0.2、0.7)薄膜电极材料中钙钛矿B位元素Co掺杂比例,实现了对材料的氢氧化反应(HOR)活性及稳定性的调控。Pr0.4Sr0.6(Fe0.9Nb0.1)O3(PSFN)氧空位浓度低,不利于B位阳离子的溶出,因此具有良好的长期稳定性,但PSFN的HOR动力学过程非常缓慢。可还原性更高的Co元素的掺杂有助于氧空位的形成,进而促进钙钛矿B位元素表面溶出,形成B位元素富集的氧化物纳米颗粒。当Co的掺杂量为20%时,还原后(Co,Fe)Ox纳米颗粒分散在Pr0.4Sr0.6(Co0.2Fe0.7Nb0.1)O3(Co-20)表面,表现出良好的HOR反应活性和长期稳定性。但当Co掺杂量过高时,Pr0.4Sr0.6(Co0.7Fe0.2Nb0.1)O3(Co-70)则会因过高的氧空位浓度和过多的阳离子溶出而局部分解。在这种情况下,Co-70虽然具有最快HOR反应动力学,但长期运行后性能衰减严重。基于以上研究可知,通过体相掺杂可调控B位元素溶出行为,并优化SOCs燃料电极的性能。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研究钙钛矿A、B位元素偏析过程中表面组成、电子结构和缺陷化学的演变规律,阐明了元素偏析和氧空位对电极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通过抑制A位元素偏析和促进B位元素溶出,可以有效的调控钙钛矿材料的电催化性能,相关研究成果可以为新型钙钛矿电极材料的合理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聚合物共混改性一直是高分子材料科学研究和工业应用的一个颇为热门的研究领域。随着5G时代的到来,通讯设备、通讯基站等电信号的频率已经达到GHz并呈越来越高的趋势,低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的聚合物材料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为了突破PC/PP合金材料国产化的技术瓶颈,降低国内PC/PP合金材料对国外的依赖性,本文利用PP和PC都具有较低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的特性,采用聚合物共混改性技术,瞄准其在5G行业或者对
锂硫(Li-S)电池因其高理论能量密度(2567 Wh kg-1)、环境友好性以及低成本等优点而备受关注。然而,Li-S电池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长链多硫化锂在电解液中溶解与迁移,会导致活性物质的持续损耗。此外,Li-S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发生较大的体积变化(约80%),影响电极的结构稳定性。这些问题大大降低了Li-S电池的循环寿命。粘结剂是电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其在维持电极结构完整性、保证活性物
在水体中重金属离子难以生物降解,会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因此,人们采用不同方法脱除在水体中重金属离子,其中,黏土基吸附材料应用尤为广泛。伊利石/蒙皂石混层黏土(伊/蒙黏土)是一种分布广泛且储量丰富的不规则间层(混层)黏土矿物,然而,将伊/蒙黏土应用于重金属离子吸附的研究鲜见,尤其是纳米粒级伊/蒙黏土及其复合材料。本论文构建和制备了含无机纳米颗粒(四氧化三铁)和/或有机质聚合物(3-氨丙基三
我国的石油与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使我国一次能源长久以来以煤为主。丰富的煤炭资源使煤化工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一批商业化运行的新型煤化工项目落地建成。然而,煤和化工产品之间的氢碳原子不匹配导致了煤炭资源利用率低和碳冗余,使煤化工面临着高碳排放和高能耗问题。本文以典型的煤制甲醇过程为研究对象,调研了某煤化工厂的煤气化和煤焦化装置,发现将气化和焦化两个过程进行耦合可以实现煤炭的分级分质利用。在此基础上,
柔性薄壁椭圆轴承(Flexible thin-wall elliptical bearing,FTEB)是谐波减速器中波发生器的核心零部件,特殊的椭圆结构使其在工作中长期承受循环交变应力载荷,极易发生故障。由于运动特性的不同,普通滚动轴承的故障特征频率理论不适用于FTEB,而且FTEB的微弱故障特征在强背景噪声下会被掩盖。因此本文在FTEB的运动学特性分析基础上,研究其微弱故障特征提取及诊断方法。
近年来,以共轭聚合物(或共轭小分子)为代表的有机半导体因为其具有柔性质轻、可溶液大面积印刷加工等优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应用于有机/聚合物太阳电池(PSCs)和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FETs)等光电子器件方向。其中,PSCs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能源器件,在近期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一步步靠近商业化实际应用。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共轭聚合物的能级调控策略及共混形貌优化手段,以探索相关研究对光电器件性能的提
由于交通事故、自然灾害、手术创伤和战争等引起不可控制出血造成创伤性死亡已成为全球关切的健康问题,因此开发快速、有效、安全的止血材料成为迫切需求,而具有优良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能的天然高分子止血材料受到青睐,成为现代止血材料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本论文针对目前止血材料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开展定向氧化耦合热挤压3D打印构建氧化淀粉凝胶材料的研究。建立了漆酶-TEMPO体系定向氧化及其调控淀粉吸水性能的
化学镀镍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包括镍-有机配体络合物和低价态磷酸盐,其现有的处理策略通常是采用两步法,即高级氧化工艺(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AOPs)结合后续的絮凝沉淀过程实现这些污染物的有效去除。此类技术对化学药品(如氧化剂、絮凝剂和碱等)或能源的消耗量大,且容易诱发二次污染。化学镀镍副产物亚磷酸盐(phosphite,HPO32-)具有还原性、动力学稳定性和难生
随着电动汽车、大规模储能系统和新型用电设备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对电化学储能的需求快速增长,并且也对储能电池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高能量密度、快速充放电、高安全性和低成本等。新型储能体系例如钠离子电池和水系锌离子电池的发展对于满足这些需求有着重要意义。而设计和研究合适的电极材料对于实现高性能钠离子电池和锌离子电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决这些二次电池的正极材料所面临的问题,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了
近年来,由废塑料引起的“白色污染”问题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开发可生物降解聚合物材料是缓解该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聚乙烯醇(PVA)是一种性能良好的可生物降解聚合物,被应用于各种领域。但是由于PVA分子主链上含有的大量羟基,使得PVA熔融温度与分解温度非常接近,不利于熔融加工,通过化学改性或共混改性可以降低熔点,但通常会造成其力学性能严重下降;此外PVA耐水性差,功能单一,这些缺点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