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用无线体温连续监测系统评价复制缺陷型人5型腺病毒载体埃博拉疫苗Ⅰ期临床试验受试人群接种疫苗后6小时内发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与传统水银温度计进行比较分析。(2)探讨复制缺陷型人5型腺病毒载体埃博拉疫苗接种后6小时内发热发生的影响因素。(3)探讨复制缺陷型人5型腺病毒载体埃博拉疫苗接种后6小时内发热与免后第3、7、14、28、56、112和168天扎伊尔型埃博拉病毒(Zaire Ebola virus,EBOV)包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抗体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复制缺陷型人5型腺病毒载体埃博拉疫苗Ⅰ期临床试验采用单中心、剂量递增、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把无线体温连续监测系统首次应用于Ⅰ期临床试验安全性评价的体温监测过程。在江苏省泰州市招募120名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受试者按照2:1的比例分组,分别接种安慰剂或低、高剂量的复制缺陷型人5型腺病毒载体埃博拉疫苗。用水银温度计记录受试者免后30分钟,6小时,第1-7天每天一次腋下温度,同时应用无线体温连续监测系统监测受试者免后6小时内的体温情况。比较两种测温方法疫苗接种6小时内发热发生率有无差异。并用卡方分析或Fisher检验对疫苗接种后6小时内发热反应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对发热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在接种后第3、7、14、28、56、112和168天,对所有的受试者进行随访调查,以评估安全性并收集血清,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 EBOV GP 抗体滴度。采用 Spearman 相关分析对接种后6小时内无线体温连续监测系统监测的发热反应与第3、7、14、28、56、112和168天EBOV GP抗体滴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1)无线体温连续监测系统记录了临床试验120名受试者中的113名受试者疫苗接种后6小时内的体温数据安慰剂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总体发热发生率分别为71.05%,54.20%,70.00%;轻度发热发生率分别为65.79%,45.71%,62.50%;中度发热发生率分别为5.26%,8.57%,7.50%。水银温度计获得了全部120名受试者的体温数据,6小时内安慰剂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总体发热发生率分别为22.50%,12.50%,25.00%;轻度发热发生率分别为22.50%,12.50%,22.50%;水银温度计仅测量到高剂量组出现中度发热,发生率为2.50%。各剂量组中无线体温连续监测系统测得的总体发热和轻度发生率均大于水银温度计的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种测温方法测得各剂量组中度发热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免前5型腺病毒预存抗体的高低是发热的影响因素(P<0.05),而试验分组,年龄不是发热的影响因素(P>0.05)。对年龄,性别,BMI,免前5型腺病毒预存抗体水平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是免后6小时内发热的保护因素(OR=0.394,P=0.026),BMI是发热的保护因素(OR=0.192,P<0.050),免前5型腺病毒预存抗体高是发热的保护因素(OR=0.407,P=0.033)。(3)经过对各剂量组免后7个时间点的EBOVGP抗体水平与接种后6小时的发热反应做相关性分析,发现高剂量组受试者免后6小时内的发热反应与免后第28、56、112 天的 EBOVGP 几何平均抗体水平(Antibody Geometric Mean Titers,GMT)有正相关关系。研究结论:无线体温连续监测系统较水银温度计具有更高的灵敏度;疫苗接种后6小时内发热反应的发生受年龄,体质指数,免前5型腺病毒预存抗体水平的影响。接种后出现发热反应与抗体水平呈正相关性,提示发热反应可能是疫苗免疫原性较佳的早期预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