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潇碧堂集》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baidou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袁宏道是晚明著名的文学家和佛教居士。以万历二十七年冬袁宏道撰成《西方合论》为界,将他的文学思想与佛学思想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在佛学上鼓吹重悟废修的狂禅,文学上提倡“信口信腕”、“独抒性灵”;后期,他皈心净土,文学上重“质”重“淡”,注重师法前人。万历二十八年秋,袁宏道回到公安柳浪湖,开始了长达六年的山居生活,在此期间创作了《潇碧堂集》。本论文采取“文人小集”的研究方法,从禅宗、净土宗、儒家思想和晚明趣味四个方面对《潇碧堂集》进行研究,考察袁宏道文学思想与佛学思想前后期转变的具体过程,以及这种转变对他的生活、心态和文学创作的影响。袁宏道在归隐期间以“昏昏似苦禅”否定了净土禅的修行方式,以“平常心是道”来重新体认生老病死,以“运水及搬柴”的躬耕劳作的方式来修行。他在《潇碧堂集》中反复书写的影子、邮舍、公案禅是禅宗对他的文学创作的影响的具体表现。《潇碧堂集》的各种纪梦志怪和宣扬因果报应的散文体现了净土宗对他文学创作的影响。他在归隐期间的护法思想与行为体现的是净土宗的影响。归隐的后期,袁宏道身上的佛教居士色彩淡化,对儒士身份的认同感与日俱增。此时他对杜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此期的诗歌中频繁推崇杜甫的诗学并且自觉学习杜甫的诗歌。袁宏道在归隐期间的登山临水、日常生活、对女性和花草林木的审美既富有个人特色,同时又反映出晚明独有的趣味性。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某工程桩基质量事故分析及采取补救措施,揭示了工程场地虽简单,但仍需全面分析的重要性,对今后设计,施工应注意的问题提供了一份可借鉴的材料。
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呈现一派欣荣景象,但一些遗留或新的问题仍然存在。要走出当前语文教学的困境,无疑要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注重和强化语文教育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啶对肺叶切除术患者早期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肺叶切除术患者7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性别不限,年龄≤64岁,体重指数〈30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
分子印迹技术是从仿生角度.用人工方法制备对特定分子(印迹分子或称模板分子)具有特定选择性和亲和性聚合物的技术。这种方法制备出的聚合物称为分子印迹聚合物。分子印迹技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