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系统的了解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及其特征;明确咽后淋巴结转移对鼻咽癌预后的影响以及确立咽后淋巴结转移在TNM临床分期中的地位。
研究材料和方法:收集1999年1月至1999年12月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收治经病理证实、治疗前进行鼻咽和颈部的增强CT扫描的初诊鼻咽癌749例。根据患者CT资料结合就诊时的临床体检资料(淋巴结、颅神经损伤等),按照AJCC/UICC6th分期系统及鼻咽癌92临床分期标准,进行重新分期。如果CT显示颈淋巴结转移而触诊未发现,则以CT为准。咽后淋巴结转移的CT标准采用:①任何可见的内侧组咽后淋巴结或外侧组咽后淋巴结横断面最小径≥5mm;②出现坏死;③出现环形强化。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及其与肿瘤原发灶、颈淋巴结侵犯的相关性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咽后淋巴结转移对鼻咽癌预后的影响。根据临床分期的原则,采用风险一致性、风险差异性、预后预测及分布均衡性等指标评价其在分期中的地位。
研究结果: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为51.5%,主要发生在鼻咽旁及口咽旁间隙,未见咽后淋巴结转移低于第三颈椎平面。口咽、喉咽及咽旁侵犯及双侧颈淋巴结转移患者咽后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咽后淋巴结转移患者和无咽后淋巴结转移患者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8.7%和72.2%,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74.5%和84.9%,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小于0.001);多因素分析中,咽后淋巴结转移并不是影响鼻咽癌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对无远处转移生存的影响有临界意义(P=0.053)。对于N0患者,咽后淋巴结转移对鼻咽癌总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7、0.023和0.008)。在研究咽后淋巴结在UICC/AJCC6th分期的地位中发现N0合并咽后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死亡及远处转移的危险比分别为0.596及0.433,与N1组的0.633及0.531相似。N0合并咽后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总生存率曲线及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曲线与N1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分别为0.610及0.900)。无论咽后淋巴结转移归为T2还是N1,各N分期对死亡及远处转移的风险比按顺序排列,风险差异性均较好,但当咽后淋巴结归为N1时,N分期分布极不均衡,N1病人比例达49.5%。在’92分期中,也得到类似的结果。
研究结论:基于增强CT资料,咽后淋巴结转移对鼻咽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可能有影响,是N0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按分期系统的原则,在现行的鼻咽癌原发灶放射治疗模式的情况下,将咽后淋巴结转移归为UICC/AJCC6th及’92分期系统T2分期内容更符合分期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