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肠道粘膜免疫在清除和消除肠道病原微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粘膜非特异性免疫作为肠道粘膜免疫主要组成部分,通过柱状上皮细胞,杯状细胞,潘氏细胞等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和Lysozyme、防御素等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维持肠道稳态。中药免疫增强剂由于能增强机体免疫力,通过提高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解除部分免疫抑制,促进和调节免疫应答,在动物生产中已广泛用于疾病的防治,如猪瘟、奶牛隐性乳房炎等。贞芪散,为淡棕黄色粉末,由黄芪和女贞子两味中药组成,其主要功能是固表升阳,健脾益气,扶正祛邪;恢复奶牛机体免疫力。 为阐明贞芪散对大鼠肠道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选取健康SD大鼠40只,体重在180-220g之间,随机分为四组,即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和对照组。试验期末留取40只大鼠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织,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对小肠中潘氏细胞、defβ1免疫反应细胞、Lysozyme免疫反应细胞进行定位、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潘氏细胞三五成群地分布在小肠隐窝底部,呈锥体形,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中存在大量红色颗粒。潘氏细胞数量在各实验组及对照组SD大鼠肠道中,从十二指肠至空肠再至回肠依次递增(P<0.05);各实验组十二指肠和空肠潘氏细胞数量与对照组相当(P>0.05),中剂量组回肠潘氏细胞数量高于对照组(P<0.05),高、低剂量组回肠潘氏细胞数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空肠,中剂量组潘氏细胞数量多于高剂量组(P<0.05),在回肠,中剂量组潘氏细胞数量多于低剂量组(P<0.05)。defβ1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小肠绒毛固有层中,见于巨噬细胞,十二指肠、空肠、回肠defβ1阳性细胞数量依次递减(P<0.05);各实验组defβ1阳性细胞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Lysozyme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肠粘膜上皮细胞及隐窝中,主要见于柱状上皮细胞、杯状细胞和潘氏细胞;十二指肠阳性细胞数量高于空肠、回肠(P<0.05),空肠与回肠阳性细胞数量差异不显著(P>0.05);在十二指肠,各给药组Lysozyme阳性细胞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空肠,中剂量组、高剂量组Lysozyme阳性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增加(P<0.05),在回肠,中剂量组Lysozyme阳性细胞数量高于对照组(P<0.05)。 为探索贞芪散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可行性。选取3-7岁患有隐性乳房炎的青年经产奶牛30头,随机分为6组,即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1、低剂量组2、药物对照组和对照组,在试验开始前,用药后5天和停药后5天采集血液及奶样,对血液学参数、血清细胞因子、CMT评分差及牛奶体细胞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各给药组、药物对照组血液细胞学参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各给药组均可提高外周血中IgG、LT、TNF-α、IFN-γ、IL-2等细胞因子的水平,用药后5天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1组和药物对照组CMT评分差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停药后5天,各给药组和药物对照组CMT评分差均高于对照组(P<0.05)。用药后5天,低剂量1组和药物对照组牛奶体细胞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停药后5天,低剂量组1、低剂量组2和药物对照组牛奶体细胞数显著下降(P<0.05)。 结论:贞芪散可一定程度提高大鼠小肠各段潘氏细胞数量、defβ1阳性细胞数量和Lysozyme阳性细胞数量,对大鼠肠道粘膜免疫产生了一定促进作用,且能提高奶牛外周血IgG、LT、TNF-α、IFN-γ、IL-2等细胞因子的水平,降低牛奶CMT评分和牛奶中体细胞数量,对奶牛隐性乳房炎具有一定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