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茶褐素(Theabrownin,TB)对ApoE-/-、鼠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探索茶褐素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机制。方法:1.建立模型和干预:40只SPF级4周龄雄性ApoE-/-小鼠,所有小鼠先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10),模型对照组(n=10),他汀组(n=10)及TB组(n=10)。对照组小鼠用普通饲料喂养12周后,每天给予0.3ml生理盐水灌胃,继续原来的方式饲养4周;模型对照组予以西方饮食饲料喂养12周后,每天给予0.3ml生理盐水灌胃,继续原来的方式饲养4周;他汀组和TB组均以西方饲料喂养12周后,每天给予0.3ml溶液灌胃,分别含10mg/kg阿托伐他汀钙片和675mg/kg TB,继续原来的方式饲养4周;2.体质量和血脂测量:每周测量体质量1次。干预处理4周后采静脉血,用ELISA技术分别检测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及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的水平;3.斑块面积测量:干预处理4周后取主动脉进行油红O染色和HE染色,最后拍照测定面积并计算斑块面积和主动脉面积比积;4.评估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取出升主动脉,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主动脉内CD68和CD90的阳性信号面积,最后计算该面积与粥样斑块面积比积;5.检测主动脉内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利用qRT-PCR的方法测定主动脉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转录水平。结果:1.随着饲养时间的逐渐增加,各组小鼠的体质量逐渐上升,经过TB处理后,小鼠体质量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有一定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B干预4周后,TC、TG及LDL水平均较模型对照组下降(P<0.05):2.与模型对照组相比,TB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与主动脉表面积和横断面积的比积均明显减少(P<0.05);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模型对照组相比,TB组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浸润程度相对较低(P<0.05);4.根据qRT-PCR的结果可知,与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的MCP-1和IL-6转录水平明显增加。经过TB的处理后,上述炎症因子的转录水平均较模型对照组有明显下调(P<0.05)。结论:TB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其机制一方面可能与体内血脂水平的下降有关,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浸润减少以及MCP-1和IL-6的转录水平下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