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大以及自然环境的逐渐恶化,使各种疾病的发生越来越年轻化、多样化。中医药在现代疾病的防治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尤为密切,脾胃损伤或功能失调是诸多疾病产生的原因。由于脾胃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历代医家对其生理病理变化以及功用都比较重视,而对历代医家脾胃学术思想的研究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张锡纯是我国近代中医史上的中医临床大家,其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充分体现了张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经验,其中包含了很多脾胃学术思想的内容,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搜集张师医书中有关脾胃的论述及相关文献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系统的研究张师的脾胃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以期为中医各科临床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使张师的脾胃学术思想更好的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 方法: 本课题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学苑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的《张锡纯医学全书》系列之《屡试屡效方》、《中药亲试记》、《中医论说集》、《医案讲习录》、《伤寒论讲义》等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文献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系统整理和总结张师的脾胃学术思想,并研究了张师脾胃学术思想在其临床治疗各科疾病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为现代中医临床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结果: 张师认为人之脾胃属土,为一身之坤,故亦可资生一身;用药上提倡淡养脾胃;认为脾胃之阴,是在中焦运化水谷中不可缺少的阴液物质。提倡治疗阴虚应重视滋脾阴为主;调理气机上重视降胃气以治诸气不降;在肝胆脾胃的治疗中,主张“相助为理”;提倡护君相之火以助脾胃运化。临床用药时时不忘顾护脾胃。擅长重用生山药以滋脾阴,重用代赭石以降胃气,擅长用桂枝调脾胃升降,重视食疗顾护脾胃。张师的脾胃思想在临床各科中均有应用,在外感伤寒温病中,有清胃和胃法,清胃降胃法和益气助胃、通腑镇逆法;在肺系疾病中,有培土生金法和降胃镇冲法;在心系疾病中,有降胃潜阳法,清胃安神法和通腑涤痰法;在肝胆疾病中,有燥湿清热法,升脾降胃法,降胃镇肝安冲法,升肝降胃法,健脾消瘀法和清胃化痰法;在脾胃疾病中,有养阴降胃食疗法,降胃清热法,益气降胃法,降胃安冲法,通腑化滞法,滋阴利湿法,阴阳同补法,温补肾阳法,食疗止泻法,温胃降逆法和破气逐血法;在肾系疾病中,有醒脾升陷法和补气固脱利尿法;在气血津液疾病中,有健补脾胃法,降胃止血法,升提脾气、养阴固肾法,温阳健脾化饮法,降胃化痰固肾法和食疗健脾法;在肢体经络疾病中有健脾祛湿法;在妇科疾病中有健脾破瘀法,健脾固冲法和滋阴清胃法。 结论: 张师的脾胃学术思想主要以《黄帝内经》作为理论基础,以《神农本草经》作为其用药准则,继承并发挥了“脾阴”理论和黄元御的“中气”理论;张师在脾胃学术思想上与李东垣侧重不同,李师以温脾阳升脾气为主,张师以滋脾阴,降胃气为主;张师的脾胃学术思想体现在其理论、治法、用药的特色中,在继承并遵循前人思想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特色,在理论及临证上创新和发展了脾胃学说的内容。通过对张师的脾胃学术思想的研究,补充了中医学脾胃学说的理论内容,为现代中医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