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国民生活水平提高,更重要的是国际综合竞争实力的提升,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文化软实力。中国在经历快速的经济增长之后,更加注重基础的稳定与发展,而传统贸易领域需求正在逐渐减弱,追求新的合作形式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为各国探索新的合作路径提供了新思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涵盖欧亚大陆近百国家,市场潜力巨大,而农产品贸易作为国家间基础经济合作内容,必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合作区域。因此,精准把握我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简称经济带沿线国家,下同)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机会,加强与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联系,既能营造互助、共赢、和谐的国际农产品合作环境,又可以即时获取各个区域市场开放的信息和利益,以便国家或地区可以即时调整农产品贸易策略,并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体系捕捉更加有效的经济发展机会。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提出的重要战略构想,意在促进沿线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其辐射近百国家,将成为连接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与活跃的亚太经济圈的重要桥梁,也必将是一条最具有发展优势与潜力的经济通道。中国与经济带沿线国家双边具有各自的贸易资源、地缘以及政策优势,尤其以农产品为例,可以通过双赢的农产品合作模式,扩大农产品双边贸易规模,且各个区域都能在互补与互利的前提条件下获得更大的利益。对我国而言,不仅实现了农产品贸易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而且满足了国民日益多样化的商品需求,更重要的是,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和资源型商品提供了保障。本文以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在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农产品贸易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中国与经济带沿线国家双边贸易状况,明确了区域间农产品贸易的重要作用,其次通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我国对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情况,阐述了中国与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状况。再次通过理论分析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在传统引力模型的基础上,依据经济带沿线国家选取变量构建扩展的引力模型,并测算我国对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潜力。最后就中国与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从国家、农产品种类与贸易影响因素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中国与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双边农产品贸易规模增长较快,但我国在农产品贸易方面逐渐从贸易顺差转变为贸易逆差。分析表明在出口商品类别上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与中等技术水平商品为主,且出口相对集中。出口流量相对较大的商品表现出的比较优势并不明显,由此可知中国对经济带眼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出口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且通过实证分析表明,人口规模的乘积阻碍了贸易产生,经济规模包括GDP与人均GDP之差的绝对值对贸易有促进作用,都是影响农产品贸易的重要因素,同时是否在同一国际合作组织对出口影响各有不同,同在WTO中具有促进作用,同在SCO中则具有摩擦效应,但影响力都较弱。而是否拥有共同边界以及地理距离对贸易的影响并不显著。国家贸易潜力测算发现各国间潜力差异较大,但多数国家表现为潜力开拓型,说明整体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出口状况良好,并有待于发现贸易新的合作点。总而言之,精准把握我国与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机遇,深刻剖析影响农产品贸易的有利及阻碍因素,能够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并对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以及我国各地区尤其是中西部的崛起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