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20世纪,在中国出现了两次显著的翻译高潮,即20世纪初叶的第三次翻译高潮与20世纪末的第四次翻译高潮。两次翻译高潮有许多历史文化上的相似点。首先,在翻译高潮到来之前,二者都经历了文化真空期。其次,由于社会的转型,二者所处的历史要求大量输入西方文明。因此,出现了翻译的繁兴。在第三次翻译高潮中,翻译小说开启了翻译文学的新纪元,引领了小说文类的崛起,彻底改变了小说在中国“道听途说,街谈巷语”的边缘地位,带动了中国新文学系统的构建,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变革与转型,其历史价值不容低估。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翻译小说却在20世纪末退居于中国文学系统的边缘。
传统翻译研究注重译文与原文的对等,无法解释复杂的翻译现象,尤其是文学翻译现象。鉴于此,本文从多元系统理论的视角,把翻译小说置于历史﹑文化的语境中加以考察,分别对两个时期的翻译小说地位进行历史、动态的描述,进而分析其原因。根据多元系统理论的假说,在考察一个事物时,都离不开与之异质的事物。因此在具体的梳理、分析过程中,不仅仅只是单纯地根据翻译小说在两个时期的发行数量来断定其位置的中心或边缘,而且还以当时与之异质的本土小说为参照点,全面地来阐释翻译小说的地位。与此同时,本文借用多元系统理论的文学内﹑外部因素,分析解释其地位变迁的原因。最终发现,翻译小说地位的影响模式是多维的。前者主要是由于当时中国文学系统出现了危机和真空,并且随着传统价值体系的溃塌,翻译小说承担了启蒙、救亡、文化建构等使命,因此其地位一度占据着中国文学系统的中心。后者尽管同样经历了文化真空,百废待兴,但着重于经济重建。同时,随着本土小说的逐渐强大,在商品经济极大利益的驱使下,翻译小说又不得不退回到其边缘地位。
本文通过梳理﹑分析,全面地认识了翻译小说在两个时期地位的变迁,从而可更好指导文学翻译研究。基于此,本文认为翻译在逐渐成熟的全球化语境中仍将会发挥不可缺少的角色,但未来域外翻译小说在中国文学系统中再次出现大规模高潮的机率较小。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继承地发扬和宣扬中国优秀的传统及现当代文学﹑文化,共同构建世界小说,有力地促进多样文化共存的文化生态。
                        传统翻译研究注重译文与原文的对等,无法解释复杂的翻译现象,尤其是文学翻译现象。鉴于此,本文从多元系统理论的视角,把翻译小说置于历史﹑文化的语境中加以考察,分别对两个时期的翻译小说地位进行历史、动态的描述,进而分析其原因。根据多元系统理论的假说,在考察一个事物时,都离不开与之异质的事物。因此在具体的梳理、分析过程中,不仅仅只是单纯地根据翻译小说在两个时期的发行数量来断定其位置的中心或边缘,而且还以当时与之异质的本土小说为参照点,全面地来阐释翻译小说的地位。与此同时,本文借用多元系统理论的文学内﹑外部因素,分析解释其地位变迁的原因。最终发现,翻译小说地位的影响模式是多维的。前者主要是由于当时中国文学系统出现了危机和真空,并且随着传统价值体系的溃塌,翻译小说承担了启蒙、救亡、文化建构等使命,因此其地位一度占据着中国文学系统的中心。后者尽管同样经历了文化真空,百废待兴,但着重于经济重建。同时,随着本土小说的逐渐强大,在商品经济极大利益的驱使下,翻译小说又不得不退回到其边缘地位。
本文通过梳理﹑分析,全面地认识了翻译小说在两个时期地位的变迁,从而可更好指导文学翻译研究。基于此,本文认为翻译在逐渐成熟的全球化语境中仍将会发挥不可缺少的角色,但未来域外翻译小说在中国文学系统中再次出现大规模高潮的机率较小。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继承地发扬和宣扬中国优秀的传统及现当代文学﹑文化,共同构建世界小说,有力地促进多样文化共存的文化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