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由中国政府主导的扶贫开发政策在减贫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创新、完善,为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总结与坚实的理论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扶贫主要以贫困区域为主要目标实施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在近3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边际效应与对贫困地区的政策倾斜、要素投入下,使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 7亿人,为同期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卓越力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国扶贫事业面临新的难题。这些难题主要包括贫困人口底数不清,致贫因素多样化,扶贫政策引领性、针对性不强,扶贫项目靶向不准,扶贫资金管理粗放等。巨大的挑战使得以往区域性扶贫开发的模式虽能促进区域性经济发展,却难以彻底解决“消灭绝对贫困”的痼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基于对以往扶贫工作的全面总结与深刻思考,提出了精准化扶贫的战略,将消灭“绝对贫困”提升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高度。从此,中国的扶贫从区域规模化开发扶贫全面转入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模式,形成从贫困主体甄别、精确把握致贫原因、制定针对性政策、行政要素投入、帮扶责任人定位以及脱贫绩效考核等等一个流程化的脱贫攻坚安排。在扶贫目标方面,强化了顶层的制度设计与地方具体细化实施相结合,到2020年要达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均有保障的目标要求;确保在现行标准下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完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性贫困。在农村全面实施了精准识别、精准施策,“一村一品”、“一户一策”、“因人施策”的模式。该扶贫模式具有理论的前瞻性与制度的优越性,在具体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地方在实践经验上仍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本文从农村精准扶贫的视角入手,阐述了本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对国内外在反贫困治理实践方面的成果进行了综述,简要阐明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回顾中国扶贫开发历程,梳理建国以来我国反贫困实践经验,在扶贫开发的基础上中央首提精准扶贫的概念,并阐述其深刻内涵。论文运用案例分析法,调查研究法、数据分析法等方法,以宁夏H县农村脱贫攻坚实践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前脱贫攻坚面临的问题。H县处于宁夏地缘经济发展的边缘,隶属中西部干旱带“西海固”地区,整体经济水平落后,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多元化,部分贫困主体能动性差,脱贫难度巨大。在H县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贫困主体甄别不精准,项目资金使用不精准,帮扶措施不到位,贫困户管理不科学,扶贫成效不稳固等现实问题。当前,大量的政策要素单向输入,在短期内使得贫困主体收入水平越过国家既定“贫困线”,从而通过退出机制使该贫困户脱贫。但从行政效益角度考量,政策要素输入若未能转化为贫困户发展的内生动力与长期稳定的收入增长机制,会使得表面的脱贫成果含金量不高,基础不牢,抵御资本风险能力不足,成功脱贫家庭容易再次返贫。论文在分析具体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精准扶贫规划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可行性对策研究。这些对策包括优化贫困人口的识别及管理体系;科学配置驻村工作队员及帮扶责任人;聚焦贫困人口主体性作用,以贫困户发展需求为施政方向;实施生态立县工程,发展生态经济;培育贫困户收入稳定增长源,实现脱贫成果质量高,脱贫效果好。本文通过对具体县域精准扶贫的经验研究,希望为地区脱贫攻坚及脱贫成果巩固提供理论参考,助力中国精准扶贫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