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2地质储存对页岩孔隙结构及吸附性能的影响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arp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扬子台地渝东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是我国重要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层系之一,从机理上对增产过程进行分析探讨是页岩气产量突破的关键。论文选取渝东南龙马溪组页岩样品为研究对象,基于CO2等温吸附实验对页岩吸附CO2前后孔隙结构及吸附性能的变化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研究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外缘,构造活动强烈,志留系地层分布较广。研究区目标层龙马溪组页岩总有机碳含量较高,平均值3.00%,有机质演化程度较高,Ro值平均为2.47%,有机质类型以I型为主。龙马溪组页岩组分以石英、长石占主体,黏土矿物含量较低,主要为伊蒙混层与伊利石。研究区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类型主要包括有机质孔、脆性矿物粒间孔、粒内溶蚀孔及微裂隙,其中有机质孔提供了绝大多数的储集空间,矿物粒间孔对渗流空间有突出贡献。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参数特征较突出,微孔主要发育0.32nm、0.55nm、0.83nm(中值)三种类型,介孔则以13.740.6nm范围的孔隙为主。通过控制样品参数及实验条件,分别从TOC、Ro、温度、压力角度对样品开展CO2等温吸附实验,对比实验前后页岩孔隙结构的变化特征,发现低压环境下微孔及介孔体积及比表面积在CO2吸附后均发生一定程度降低,前者主要为0.4nm以上的微孔,后者在250nm范围均有分布,且该趋势随TOC升高而更为凸显;相对而言,Ro控制下孔隙结构变化规律并不明显;从实验结果分析,认为温度对介孔的影响较大,特别是CO2达到临界温度以上时,介孔的结构参数有一定程度增大,主要在1050nm范围;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压力升高页岩微孔、介孔结构参数也有一定升高,前者主要为0.8nm以下后者则在1050nm范围。分形结果表明D2平均值由原来的2.792降为2.763,D3平均值由原来的2.826降低到2.789,24.8nm及4.850nm孔隙经CO2作用后吸附能力有一定程度降低,且降低幅度虽TOC升高而增加;当实验压力变化时,D1值由起初的2.488增加到2.600,D2由2.824上升为2.831,D3则由起初的2.899上升到2.911,总体上页岩吸附能力表现出增强趋势;相对而言,成熟度及实验温度对吸附能力的影响并未显示出规律性。结合“最大吸附效应模型”,发现CO2吸附前后N1+N2值与样品TOC及实验压力条件有着积极响应,表明压力和有机质含量是控制CO2吸附前后页岩吸附能力的重要因素。对比TOC、Ro、温度、压力4类控制条件,发现实验压力对于改造页岩微观孔隙结构至关重要,TOC作为重要的储层参数可提供大量储集空间,从而控制CO2地质储存效果。总的来说,CO2地质储层对页岩孔隙结构影响表现为两类:一是滞留的CO2分子引起页岩基质发生膨胀,内部空间发生挤压;二是当温度、压力满足CO2分子达到超临界态所需的条件时,Sc CO2流体较强的溶解性和分子化学活性可溶解页岩中部分极性较低的有机小分子,对储集空间改造有一定积极意义。
其他文献
没有系统研修过心理学的邪教教主,特别是邪教“法轮功”教主李洪志,却十分善于运用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去大量捕获信徒,并使他们死心塌地地跟着他走。文章以需要理论、心理挫折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主要危险因素及中医的主要证型和病机。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观察180例2型糖尿病并发脂肪肝和无脂肪肝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我国经济水平有了极大提升,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就当下跨境电商基本发展现状来说,虽然正处于不断进步的
目的:观察B超定位监测体外震波碎石治疗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并探讨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治疗
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才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目标。为此,以高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为剖面,提出基于"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沿海大国,我国领海广阔,海洋资源丰富,对高效、实时的海洋监测手段需求迫切。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作为一种先进的主动式微波遥感器,具有全天时
近几年,我国传统外贸出口增速下滑甚至某些年份出现负增长,而跨境电子商务却是一片商业蓝海,年均增速达30%。在跨境电商高速发展的背后,是跨境电商产业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了
<正>社会经济结构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观察和分析社会的锐利方法论武器。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理论界对此尚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试图
肿瘤的复发转移是导致恶性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寻求防治恶性肿瘤复发及转移的靶点是目前肿瘤研究的重点。研究表明肿瘤干细胞在肿瘤的复发转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目
<正>1977年Gruentzig在瑞士苏黎世进行了世界上首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开创了医学史上治疗冠心病的新时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