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味因素在扁颅蝠个体识别中的作用及其自我理毛行为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wuyishi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物化学信号通讯一直是动物行为学研究中的热点,化学信号通讯在动物的领域标记、个体识别和亲缘识别等活动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啮齿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中,对化学信号通讯的研究进行得较多,而在翼手目动物中,此类研究在国内外都进行得较少。2011年5月至2011年10月,作者在广西崇左市龙州县,对扁颅蝠进行了有关气味化学通讯方面的行为研究,主要包括气味因素在母婴识别、集群识别和性别识别中的作用,以及外源气味刺激对扁颅蝠自我理毛行为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气味因素在母婴识别中的作用:扁颅蝠于每年5月中下旬产崽,至6月中下旬幼仔断奶,在自然集群中,所产的双胞胎幼仔在个体发育完成前,都与母蝠共同生活在同栖息竹筒内,哺育期在集群内出现多个母蝠及其各自幼仔混居的现象。利用自制的迷宫装置,对母蝠进行幼仔气味选择实验,发现在实验单位时间内,母蝠对自身幼仔的气味的正选择时间占比为60.88±1.15%(n=303),负选择占比为39.12±1.15%(n=303),其对自身幼仔气味具有明显的选择偏好性(P<0.001),说明母蝠能通过气味识别自身的幼仔。以幼仔体重和前臂长为衡量依据,将实验个体划分为5个实验组,研究幼仔不同成长阶段气味因素在母婴识别中所起作用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幼仔的发育,母蝠利用气味对幼仔的识别正确率不断增加,这可能与母蝠对幼仔气味的施加和对幼仔识别的学习有关;到了幼仔临近断奶期间,其识别正确率又有所下降,这可能与幼仔即将离巢、母蝠抚育行为的减少以及母蝠更多的利用幼仔声音识别等有关。2.气味因素在集群识别和性别识别中的作用:群居动物对外群陌生个体会产生排斥行为,扁颅蝠在野外营集群生活,虽然也发生集群间个体间的交流,但集群内成员个体相对稳定。利用迷宫装置,对扁颅蝠对同群和异群其它个体的气味进行选择,为排除性别差异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根据实验个体和气味源个体的性别,将所有实验个体分为4个实验组(分别为♀-♀♀、♀-♂♂、♂-♀♀、♂-♂♂)。通过对243只个体进行气味选择实验,结果发现,扁颅蝠雌性个体能够通过气味识别同群与异群雌性或雄性个体,雄性个体也能通过气味识别同群与异群的雄性个体,而对同群与异群的雌性则未表现出选择偏好。通过对91只个体(雄性34只,雌性57只)进行实验,观察其对同群雌、雄个体气味选择的偏好,结果发现,扁颅蝠雌性和雄性对本集群的雌、雄两性气味都没有明显的偏好,未表现出选择偏向性。推测可能与季节有关,实验期间,扁颅蝠未处于繁殖发情期,因此未表现出对异性的选择偏好性。3.外源气味刺激对扁颅蝠自我理毛行为的影响:自我理毛行为是大多数动物先天就具有的行为反应,主要起到清洁毛发、去除体表寄生虫和降低自身体温等作用,而当动物在遇到同物种其他个体或是其气味标记物时,引发的自我理毛行为被认为主要与气味化学通讯有关。使用不同来源的外源气味(都采自雄性个体,包括扁颅蝠不同集群个体、不同栖息竹林个体,以及不同的物种,包括褐扁颅蝠和人),将这些气味施加到扁颅蝠个体身上,对其进行气味刺激。与空白对照组进行对比,发现其自我理毛行为均表现出了差异性;来源于同物种不同集群与不同栖息竹林的个体气味刺激未表现出理毛行为的差异;来源于不同物种的气味刺激则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亲缘关系越远的气味刺激,引起扁颅蝠的理毛行为越显著。研究还发现,在受到同物种雄性气味刺激时,扁颅蝠表现出了性别间的自我理毛行为差异性,雌性的理毛行为比雄性的更明显,可能是气味信息中包含的性激素信息引起了理毛行为的差异性。
其他文献
周期性函数包含了各类周期函数、反周期函数和各类概周期函数.各类周期性系统不仅在天文学和经济学中,而且在生态学、通讯理论与控制理论等广泛存在.系统的周期性轨道体现了系统的规律性变化,历来受到诸多学者的重视.而周期性轨道的性态一直是微分方程理论研究的重要分支,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取得了实质和全面的发展,其研究成果非常丰富,许多文献和著作都总结和收录了这方面的工作,但是依然仍有许多工作需要我们去深究和拓广.
似然方法是最重要的统计方法之一.由Owen [Empirical likelihood ratio confidence inter-vals for a single functional, Biometrika.75(1988),237-249; Empirical likelihood ratio confidence regions, Ann. Statist.18(1990),90-12
NA随机变量序列的概念及性质由Block et al.[Some concepts of negative dependence, Ann. Probab.10(1982),765-772], Joag-Dev and Proschan[Negative association of random vari-ables with applications, Ann. Statist.11(1983
众所周知,微分方程解的定性性质是微分方程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大量的学者对此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然而在现实世界中,许多现象的发展过程显示出滞后性及其状态的突然改变,如生物及机械的反应,动物的繁殖及神经网络中的跳跃等,这种滞后性和状态的突然改变反映在数学模型上就是时滞效应和脉冲效应.因此,在微分系统中引入时滞或脉冲效应显得十分自然且非常必要.我们讨论这样的系统能更真实准确的反映现实中的种种现象,
神经网络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模式识别,自动控制,信号处理,人工智能以及经济管理等诸多领域,具有良好的智能特性和潜在的应用前景.对于神经网络模型的理论研究,近几十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于神经模型稳定性的研究,已发表了很多的论文和著作,但是对于神经网络模型振动性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本文主要研究两类六个神经元神经网络模型的振动性,在本文中我们将利用Chafee的结论及线性矩阵不等式的方法,得出两类神经网络
φ-混合的概念最初由Ibragimov [Some limit theorems for stochastic processes stationary in the strict sense, Dokl. Akad. Nauk SSSR.125(1959),711-714]提出并研究,Cogburn [Asymptotic properties of stationary sequences,
在本文中,我们主要运用本质映射来研究变分不等式解的存在性问题及其应用到半线性椭圆型不等式;另外我们还运用例外簇方法来研究变分不等式解的存在性.本文主要将Lan[4]在Hilbert空间中的结果推广到自反的Banach空间.内容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我们简要介绍了变分不等式,本质映射和例外簇的历史背景和研究现状.此外,还介绍了本文需要用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符号.第二章,我们主要研究了在自反Banach
非参数密度估计问题一直是数理统计中的热门问题,它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现已渗透到生态、生物、医学、经济等领域.密度函数的非参数估计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有直方图估计、频率插值密度估计、Rosenblatt估计、Parzen核估计和最近邻估计。Scott(1985)在直方图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频率插值密度估计.后来人们研究发现频率插值密度估计和非负核密度估计在积分均方误差上有相同的收敛速度.在数值计算方面
时滞微分系统的周期性和概周期性反应了系统的变化规律,已经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在这种变化规律中,概周期现象又是最普遍的,比如机械振动、天体力学、电力系统、经济学、生态学等各个领域都普遍存在.因此,时滞微分系统的概周期解的性态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微分系统的概周期解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获得了完美的结果,同时一些感兴趣的学者们还把这些理论应用于现实生活,如生态系统(Nicholson’s blo
1998年Watts和Strogatz提出了小世界网络模型,1999年Barabasi和Albert提出了无标度模型,自此之后的十余载时间里,复杂网络就像一块强劲的磁铁吸引了包括数学、物理、生物、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等各个领域学者们的关注,成为最具活力的交叉学科之一。简而言之,网络就是由许多点和边构成,其中用点来代表真实系统中的不同个体,而边则用来表示各个个体之间存在着的某种关系。复杂网络在我们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