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在科技日渐发达的现代社会,各种机械的不当使用导致的严重创伤已经严重威胁人类尤其是青壮年的生命健康,是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社会生产力。严重创伤患者由于血液大量丢失、炎性渗出等均可致患者处于休克状态,而休克时体内各器官有效灌注不足加上严重的组织损伤引起各种炎性因子释放又导致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加深、加重,导致30%-40%严重创伤患者死亡的原因是合并有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而且患者损伤程度越严重,休克时间越长,体温越低,酸中毒越深,不合理的输液量越多,输血、止血药物应用、有效止血手术越晚,则患者发生创伤性凝血病的概率越高,严重创伤伴有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到后期大多合并有凝血功能异常、低体温、酸中毒,此三者相互影响,极难干预,称为“死亡三联征”,是导致患者增加住院日期甚至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严重创伤休克患者,防治TIC至关重要,创伤性凝血病(TIC)是严重创伤患者最危险、最严重的并发症。现在最新的研究认为创伤性凝血病的主要因素有:严重组织损伤、长时间休克、血液大量丢失及大量补液造成的血液稀释,中心体温过低,不可逆的酸中毒,严重的炎症反应等,有数据显示伴有严重外伤的患者中60%在进入急诊科时已经合并有凝血功能异常,入院时即已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比未发生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需要输血输液量更多、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概率更高、气管插管概率更高、住院时间更长,而患者24小时的病死率及总病死率均增加。
损伤控制性复苏是由美军创伤外科顾问Holcomb[4]于2007年提出,即:允许性低血压(收缩期动脉血压在90mmHg),维持中心温度,预防体温过低(保持患者体温>35℃),寻找酸中毒病因,必要时干预,至少延缓酸中毒的进展,尽早使用血液制品,以1∶1∶1的比例使用新鲜冰冻血浆、浓缩红细胞、血小板,尽早使用抗纤溶或抗凝药物(重组活化Ⅶ因子(rFⅦa)),若情况紧急(战争等)可以使用全血作为首选的复苏液体。
临床工作中因条件或技术原因,对严重创伤休克患者未能严格执行损伤控制性复苏策略,如果严格执行损伤控制性复苏策略是否能进一步降低严重创伤休克患者发生TIC的概率,从而提高患者生存率,本论文就此问题进行深度研究及论证。
方法:
1、选取就诊于我科的创伤休克患者,执行纳入排除标准,设置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情况数据(如年龄、性别、受伤机制、APACHEⅡ评分、生命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数据(如凝血功能、血气分析)、治疗方案(是否采用严格损伤控制性复苏方案)等进行分析,探究相关危险因素,统计其发生创伤性凝血病的概率。
2、对收治的另一组严重创伤休克患者设置为实验组,进行严格的损伤控制性复苏方案(包括允许性低血压、保持患者体温>35℃、积极纠正酸中毒pH>7.2、积极抗纤溶治疗、尽早的外科损伤控制策略),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检查数据(如凝血功能检查、血气分析)统计其发生创伤性凝血病的概率。
3、对观察组及对照组数据进行分析及比较。
4、统计学方法:收集患者一般情况数据(如年龄、性别、生命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数据(如凝血功能、血气分析)、采用的复苏策略(是否严格执行损伤控制性复苏策略)等进行分析。统计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和率表示。将所得数据导入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与未严格执行DCR相比,严格采取损伤控制性复苏方案的休克患者发生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概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严重创伤休克患者采取严格的损伤控制性复苏方案能够降低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生存率。
在科技日渐发达的现代社会,各种机械的不当使用导致的严重创伤已经严重威胁人类尤其是青壮年的生命健康,是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社会生产力。严重创伤患者由于血液大量丢失、炎性渗出等均可致患者处于休克状态,而休克时体内各器官有效灌注不足加上严重的组织损伤引起各种炎性因子释放又导致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加深、加重,导致30%-40%严重创伤患者死亡的原因是合并有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而且患者损伤程度越严重,休克时间越长,体温越低,酸中毒越深,不合理的输液量越多,输血、止血药物应用、有效止血手术越晚,则患者发生创伤性凝血病的概率越高,严重创伤伴有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到后期大多合并有凝血功能异常、低体温、酸中毒,此三者相互影响,极难干预,称为“死亡三联征”,是导致患者增加住院日期甚至死亡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严重创伤休克患者,防治TIC至关重要,创伤性凝血病(TIC)是严重创伤患者最危险、最严重的并发症。现在最新的研究认为创伤性凝血病的主要因素有:严重组织损伤、长时间休克、血液大量丢失及大量补液造成的血液稀释,中心体温过低,不可逆的酸中毒,严重的炎症反应等,有数据显示伴有严重外伤的患者中60%在进入急诊科时已经合并有凝血功能异常,入院时即已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比未发生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需要输血输液量更多、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的概率更高、气管插管概率更高、住院时间更长,而患者24小时的病死率及总病死率均增加。
损伤控制性复苏是由美军创伤外科顾问Holcomb[4]于2007年提出,即:允许性低血压(收缩期动脉血压在90mmHg),维持中心温度,预防体温过低(保持患者体温>35℃),寻找酸中毒病因,必要时干预,至少延缓酸中毒的进展,尽早使用血液制品,以1∶1∶1的比例使用新鲜冰冻血浆、浓缩红细胞、血小板,尽早使用抗纤溶或抗凝药物(重组活化Ⅶ因子(rFⅦa)),若情况紧急(战争等)可以使用全血作为首选的复苏液体。
临床工作中因条件或技术原因,对严重创伤休克患者未能严格执行损伤控制性复苏策略,如果严格执行损伤控制性复苏策略是否能进一步降低严重创伤休克患者发生TIC的概率,从而提高患者生存率,本论文就此问题进行深度研究及论证。
方法:
1、选取就诊于我科的创伤休克患者,执行纳入排除标准,设置为对照组,收集患者一般情况数据(如年龄、性别、受伤机制、APACHEⅡ评分、生命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数据(如凝血功能、血气分析)、治疗方案(是否采用严格损伤控制性复苏方案)等进行分析,探究相关危险因素,统计其发生创伤性凝血病的概率。
2、对收治的另一组严重创伤休克患者设置为实验组,进行严格的损伤控制性复苏方案(包括允许性低血压、保持患者体温>35℃、积极纠正酸中毒pH>7.2、积极抗纤溶治疗、尽早的外科损伤控制策略),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检查数据(如凝血功能检查、血气分析)统计其发生创伤性凝血病的概率。
3、对观察组及对照组数据进行分析及比较。
4、统计学方法:收集患者一般情况数据(如年龄、性别、生命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数据(如凝血功能、血气分析)、采用的复苏策略(是否严格执行损伤控制性复苏策略)等进行分析。统计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和率表示。将所得数据导入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与未严格执行DCR相比,严格采取损伤控制性复苏方案的休克患者发生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概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严重创伤休克患者采取严格的损伤控制性复苏方案能够降低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