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文本翻译中的替代、省略与逻辑衔接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invi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替代、省略与逻辑衔接是形成语篇连贯的主要手段,在学术文本中尤为显著。翻译过程中处理好这些因素,有利于保证学术文本翻译的质量。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学术专著Institutional Translation for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的翻译实践为基础,针对学术文本中的替代、省略与逻辑衔接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经过译前、译中、译后三个阶段的准备、翻译与分析,本篇翻译实践报告探讨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本次翻译实践中突出的翻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替代问题。该文本中指示代词使用频繁,同时人称代词指向不明,这些造成了一定的翻译困难。二是省略问题。该文本中结构省略现象非常突出,成分省略的情况也很显著,在翻译过程中,补偿上述省略现象尤为重要。三是逻辑衔接问题。该文本中有些句子在形式结构不突显逻辑衔接关系,可是在意义上隐含着转折关系或因果关系,这些在翻译过程中也需要恰当处理。经过初译、改译的比较分析,本文针对上述三个方面的翻译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案:首先是使用名词与小句替代指示代词,同时删减冗余的人称代词。其次,在翻译过程中补偿名词及名词性短语,同时补偿小句及句子的省略结构。第三是显化句子之间的转折关系与因果关系,采用适当的关联词语实现句子之间的逻辑衔接。本文基于学术文本翻译,所探讨的问题与提出的解决方案均来自于实践,希望能够为同类文本的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其他文献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但不是海洋强国,这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当前我国国民的整体海洋意识不高。据统计,我国18岁以下的群体海洋意识十分薄弱,高中生也包含在内。因此,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必须承担起增强青少年海洋意识,培养青少年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重任。在方式上,青少年更容易接受活动的学习。研学旅行为地理教学提
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地理教学也在积极践行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落实基础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地理教师需要适当开发乡土地理教育资源。通过乡土地理资源,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不断地更新教师的地理教育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了解他们所处的生活地理环境,教师运用乡土地理资源在地理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在新课改背景下,乡土地理教学受到了高度地重视。笔者认真研读了地
本文以优秀的河南民间传统手工艺资源——朱仙镇木版年画为例,深入分析其传统手工艺传承的窘况,并对搭建省内民间艺术创业实践平台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尝试构建省内高校民间传
基于Fick第一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在水的质量守恒方程中考虑对流作用引起的水的改变量,建立了扩散和对流完全耦合的非饱和状态混凝土中的氯离子传输理论模型;采用交替方向隐
<正>当我们失去中国当代美术大家和敬爱的导师袁运甫先生之际,内心的伤痛、惋惜与思念实是难以言表。而当我们追思和回顾袁运甫的艺术人生及其心路历程时,面对大量留存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