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心理学视角的新农村乡村意象的研究——以山东省王因镇新农村建设为例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aa29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5年《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发布以来,我国加快进行新农村的建设,但也出现了新农村中乡村意象缺失的问题。本论文在此背景下,运用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以山东省兖州市王因镇为例对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意象的缺失进行研究,试图从环境心理学视角探寻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意象缺失的具体表现并进行深入研究。首先,论文对乡村意象的要素进行分类,将其组成分为三类:建筑要素、环境要素、空间要素,调研乡村意象在传统乡村和新农村不同的表现形式,揭示传统乡村具有自然性、农耕性、乡土性等特点。其次,对环境心理学中的相关概念如环境知觉、环境认知、环境行为关系和场所体验等进行提取整理,运用环境心理学的原理结合新农村与传统乡村意象要素的不同表现形式对乡村意象的要素对新农村乡村意象的缺失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新农村建设乡村意象的营造方案。从环境心理学视角对乡村意象进行对比分析的结果表明:新农村相对于传统乡村发生了乡村意象的严重缺失,影响到人们对乡村的认知,需要引起人们对传统乡村意象的重视与关注。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病”问题也更加凸显。针对我国居民短暂离开城市的现象,本文提出“浅‘逆城市化’”现象。乡村旅游是“浅‘逆城市化’”现
街道作为一种线性空间,自古以来就担任着通行和交往的双重功能。街道是城市的“发生器”。城市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交往,而街道,便是最重要的社交场所之一。  然而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出现严重的支付性短缺。政府连续出台多项有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政策,增加保障性
我国关于古城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肇始于以传统城市存在模式瓦解为特征的近代社会。北平,有着璀璨一世之帝都命运,又直面世界范围内城市现代化推进,是承载保护与发展的先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快速推进(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2%较快提升至2015年的56.1%)。但与此同时,由于城乡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值从1978年的2.57扩大到20
学位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快速城镇化导致城市建设急功近利,忽略了城市内涵的经营和风貌特色的塑造,导致我国众多的城市已经陷入了城市风貌特色危机,城市的可识别性大大降低。没有风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西方经典美学都将“机器”视为丑的化身。然而在近代,它却成功地完成了一次由“丑”到“美”的华丽转身。这无疑与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商业文
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单元,城市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与建筑单体相比,城市住区的未来发展方向更加直接的影响着我们所居住的城市能否健康发展。本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