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背景下贫困户精神贫困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湖北省X县3个村庄的调查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sle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如期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然而,随着脱贫进程的深入推进,贫困户精神贫困逐步成为农村社会健康发展和脱贫工作高效开展的“拦路虎”,影响预期脱贫效果。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必须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贫困户精神贫困诸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助力贫困户摆脱精神贫困,补齐精神之“钙”。本研究在马克思、恩格斯贫困与反贫困理论、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贫困文化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湖北省3个村庄开展实证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度个案访谈的办法,归纳总结贫困户精神贫困的具体表现和特点。从国家政策、社区环境和家庭特征出发,构建贫困户精神贫困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并进一步探究贫困户精神贫困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以期为贫困户摆脱精神贫困提供合理化、可操作化的建议。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1)贫困户精神贫困受农民群体与生俱来的思想特点影响,社会制度、物质生产方式、地域文化、自然地理条件、家庭特征等是精神贫困产生的重要诱因。(2)贫困户精神贫困主要表现为人生目标模糊、思维方式单一、经济意识不足、自我效能感低、娱乐休闲方式落后低趣味;贫困户精神贫困具有隐蔽性、长期性、代际性、渗透感染性和综合复杂性的特点。(3)国家政策是贫困户精神贫困的基础性影响因素、社区环境是贫困户精神贫困重要性影响因素、家庭特征是贫困户精神贫困决定性影响因素。具体而言,扶贫制度“父爱主义”、精神脱贫宣传弱化、贫困文化长期存续、自然社会环境限制、经济获取渠道狭窄与家庭环境特征是贫困户精神贫困产生的重要诱因。优化国家政策、改善社区环境和家庭氛围对贫困户精神脱贫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基于研究结论,提出贫困户精神脱贫的对策建议:其一,机制保障。优化脱贫指标,建立长效机制;其二,价值引领。聚焦思想扶贫,重塑精神本质;其三,环境浸润。提升家庭氛围,改进社区环境;其四,教育帮扶。改善教育水平,重建公共文化;其五,主体型塑。激活内生动力,培育可行能力。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已成为与资本、劳动力一样重要的生产要素,是获得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研究与开发(即R&D,以下简称研发)是技术创新的前提。自“十一五”以来,科研创新、科技强国一直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背景之下,中国企业在四十年间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企业研发活动、技相关技术创新与其仍有不可忽视差距。党的十九大着重提出:“在二○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大数据时代,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是一个自动化和最大化的过程,而且对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的这些个人信息进行无期限地保存,以用来深度挖掘和机器分析。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对我们生活的渗透,个人信息在数字经济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凸显。不仅强调私权利的保护,也要允许公共领域对个人信息的利用,而且线上线下需要采取手段同时保护,尤其是网络侵权,线上泄露方式隐蔽,监管难度高,更值得思考如何采取措施保护个人信息。  在信息时代
农民生态素养提升是农民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方面,是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的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社会进步带来新气象的同时,也对农民生态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但是,当前农民生态素养提升面临着主体性、公共性、制度约束性和文化浸润性等方面的困境,这直接关系到乡村生态振兴,乃至乡村全面振兴的真正实效。因此,
学位